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568|回复: 1

朝鲜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发表于 2011-10-2 08: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代1882-1910年,朝鲜华侨属创业时期,华侨经济产业比重不大,因此,教育事业脆弱,只有私塾和学堂,主要是经济富裕的华侨子女就读,教授《百家姓》、《三字经》等中国传统教育的教材。甲午战争后,1902年,由朝鲜华侨著名人士金庆章等集资在仁川成立第一所朝鲜华侨学校,名为“仁川华侨学堂”,招收学生30名。1910年,汉城华侨著名人士张士英等在汉城中国街创办“汉城华侨学堂”。1912年,在釜山又成立了“釜山华侨学校”。这三所华侨学校的创办,成为朝鲜华侨教育的伊始,推动了朝鲜华侨教育事业发展。
       上世纪二十年代,朝鲜华侨教育事业进入了创业发展时期,朝鲜境内除汉城、仁川、釜山开办的三所华侨学校以外,在平壤、新义州、海州、镇南浦等地都成立了华侨学校。教师全部由中国聘请,使用中国编写的教材,用汉语教学,这些学校就读学生500多名。
        1931年后,朝鲜各地华侨商会积极创办、赞助华侨教育事业,成立华侨学校,传授祖国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接受祖国的传统教育。这一时期,朝鲜境内共有华侨学校23所,其中小学22所、中学1所。到1942年,朝鲜共有华侨学校17所,在校学生2360人,应届毕业生653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朝鲜境内共有华侨8万多人,其中北朝鲜为6万多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华侨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朝鲜华侨重新恢复和新建了华侨学校.使得华侨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47年,在广大华侨的迫切要求和大力支持下,在中国东北人民政府和朝鲜政府的帮助关怀下,由朝鲜华侨联合会负责筹建,在位于平壤普通江畔的大驼岭成立了北朝鲜第一所华侨中学,名为“平壤华侨中学”,学校占地8000多平方米,教材、教学设备等均由国内提供,同年8月开学,在校学生近100名。
       1949年初,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朝鲜各地的华侨学校全部移交给朝鲜政府负责管理,同年4月1日,朝鲜政府教育省正式接管华侨学校,教育省内设专门机构负责管理中国人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朝鲜各地的华侨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学校”(小学),平壤华侨中学改为“平壤中国人中学”,并设计制作了校徽。朝鲜政府接管学校之后,华侨学校继续得到了朝鲜各地华侨和华侨联合会的支持和关怀,如雨后春笋,朝鲜各地纷纷建立华侨学校。到1950年初,朝鲜境内华侨学校发展到101所,其中中学两所,小学99所,在校学生达6738名,教职员工300多名。这一时期,是朝鲜华侨教育的鼎盛时期。
        1950年6月25日,朝鲜爆发战争,华侨学校经过了战争的洗礼,平壤等地有些华侨学校被炸毁。战争期间,华侨教育并没有停止,有的学校几经移址,在中国老师的带领下在防空洞里坚持上课。战争激烈阶段,朝鲜各地的华侨学校被迫停办。同年9月,平壤中国人中学撤离转移到平安北道的球场,同年10月又碾转回国内吉林省的集安继续办学。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华侨教育迅速恢复,到1961年,在中朝两国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华侨教育快速发展,朝鲜境内共有57所华侨学校,其中中国人人民学校(小学)53所,中国人中学3所,中国人高级中学校1所,初高中在校学生1300多名,教职员工150名。53所小学在校学生达2400多名,教职员工370名。
       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期,是朝鲜华侨教育事业最发达的时期,华侨学校培养了大批华侨人才,为繁荣朝鲜华侨各项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47年,在朝鲜平壤市西郊的大驼岭成立了北朝鲜第一所华侨中学,名为“平壤华侨中学校”,校徽是吕制的,形同一本翻开的书,左右分别写有“华侨”,和“中学”字样。男生校服样式为立领黑制服,女生为海军背领式上衣和黑裙装,男生带黑沿校帽,帽徽为长方形,黄铜铸制,印有“华中”两个字。校舍由朝鲜政府提供,国内提供了教科书和学习用品,大连市人民政府赠送了一架钢琴。学校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操场等在内占地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同年8月学校正式开学,招收朝鲜各地华侨学生100多名。
       1949年初,中国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朝鲜各地的华侨学校移交给朝鲜政府管理,同年3月11日,朝鲜政府内阁通过了《关于管理中国人学校的决定》,自同年4月1日起,朝鲜各地由华侨联合会管理的华侨学校,均由朝鲜政府教育省接管,华侨小学改名为“中国人人民学校”,平壤华侨中学更名为“平壤中国人中学校”。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平壤中国人中学校校舍被炸毁。之后,由于战事,朝鲜各地的华侨学校被迫停办。
        1955年8月,在中国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中朝两国政府协商,在前身“平壤华侨中学”的基础上,成立了“朝鲜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校”, 1958年首届高中毕业生13名。1962年后由中国驻朝鲜大使馆转交给朝鲜政府管理,隶属朝鲜教育省,是朝鲜唯一一所华侨中国人高级中学校,也是朝鲜华侨教育的最高学府,在朝鲜被称之为“朝鲜华侨教育的摇篮”。
       从七十年代初开始,朝鲜的华侨教育全部纳入了朝鲜的教育体制,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校取消了高中班,改名为“平壤中国人中学”。1958年至1966年3月,朝鲜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校共有11届初中毕业生、9届高中毕业生。
       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每年都有许多朝鲜华侨回国定居,华侨人数逐年减少,自然影响了华侨教育的发展。1963年8月,朝鲜普通教育省第17号令决定:朝鲜的中国人人民学校(小学)和中国人中学校要全部改用朝鲜普通教育省编写的朝文教材,并用朝语授课;中国语文课仍用中国普通话授课,由每周5节增至10节;提倡华侨子女入朝鲜学校读书;华侨学校的校长由朝鲜人担任。此后,朝鲜中央华联会在咸兴召开校长会议,之后,部分华侨学校开始合并解散。1963年后,平壤胜湖里、清津、海州、沙里院、会宁、龙岩普、咸兴等地的中国人人民学校先后关闭解散。1966年,朝鲜境内的华侨学校校长全部改换为朝鲜人担任,并且,大部分中国人学校被迫撤销或并入朝鲜人学校,从此,朝鲜华侨教育被纳入了朝鲜教育体制。
       七十年代,朝鲜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地华侨学校的管理,1972年,正式接管了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校,因朝鲜开始实行高中义务教育制,朝鲜教育省将平壤、新义州、清津、江界3所中国人中学改为“高等学校(高中)”,还向这些学校增派了教师,其中平壤中国人高中增派教师4名,全校教职员工达到20名,在校就读学生200多名。从1974年开始,华侨学校沿用了朝鲜学校的学制,即小学4年,初中三年,高中两年。1983年,朝鲜又实行了中小学教育11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中国人学校课程设置也一如朝鲜学校,不同的是增设了汉语课,小学每周10节,中学每周6节,汉语课本由朝鲜政府教育部门编制,大部分内容译自朝鲜课本,只有一小部分选自中国教科书。教学没有大纲,单凭老师经验授课。
       目前,朝鲜境内共有4所中国人中学(平壤、新义州、江界、清津中国人高等学校),10所中国人小学(平壤大城山、平安北道博川、义州、东林、满浦、元山中国人民学校),在校中小学生1300多名,华侨教师39人。到1986年8月,朝鲜境内的中国人民学校华侨教师只有37名。由于华侨学校的减少,朝鲜华侨为了子女读书,尽量迁居到有中国人居住的城市,但由于朝鲜政府的一些限制,大多数朝鲜华侨只能把子女送到当地的朝鲜学校上学,小学毕业后,想尽办法将子女送到中国人学校读书,学习中国文化和语言。朝鲜政府规定,居住在外地的华侨子女不允许进入平壤中国人高等学校读书,只能就近到新义州、清津等中国人高等学校读书,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也很难考入朝鲜各地的大专院校。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后,为朝鲜华侨学生提供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每年有近30多名华侨学生进华侨大学集美华文学院(集美华侨补校)进行文化补习,读完三年课程后,再参加高考。目前,从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毕业的朝鲜华侨学生近400多名,毕业后大多留在国内就业。
       朝鲜华侨教育事业历经沧桑,曾经的繁荣广大朝鲜华侨记忆犹新。目前,朝鲜华侨教育事业大势已去,名存实亡,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已无昔日朝鲜华侨教育事业的辉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4

回帖

72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72
发表于 2011-11-4 12: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森培同学,我看了你的所有照片和文章,我受益匪浅,希望你继续发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朝鲜华侨网上联谊会

GMT+8, 2025-8-26 03:47 , Processed in 0.0359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