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192|回复: 12

〔转载〕朝鲜记忆(四)

[复制链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发表于 2016-7-19 06: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朝鲜记忆(四)
                                                                              
                                                                                         ---记旅居朝鲜华侨的峥嵘岁月

                                                       撰文:王永贵  前中国驻朝鲜清津总领事

       旅居朝鲜的华侨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日帝统治时期,华侨身在国外,生活贫困,但仍想方设法让儿女读书识字。华侨们亲身体会到不识字的苦,总想在居住地能创办自己民族的学校。虽然日本人在朝鲜各地都设立了日本学校,但作为中国人华侨不愿把子女送到日本学校,因此当时各地华侨迫切要求创办华侨子弟学校,特别是华侨较多的城市。

       所以各城市的华侨商会根据广大华侨的迫切要求,动员各行各业的华侨自愿捐款,多少不限,华侨积极买地盖校舍、聘请老师、购买教学用品、置办桌椅板凳。办学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学生要交纳学费,但为了使华侨子弟都能到自己的学校读书,便以尽量少收学费为原则,依靠大家捐献,尤其工商者每年捐的比一般华侨要多。学校由商会管辖,推举学董为学校解难,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都由学董负责。

       当时有些华侨子弟因家庭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费不能到学校读书,还有的因缺劳力留在家中帮父母干活,加上重男轻女思想使许多女孩子不能上学。商会和学董便出面做工作,使女孩子也上学读书,对生活困难、孩子多的家庭免收一个或两个孩子的学费,对因家庭缺劳力不能上学的孩子,允许他们农忙时在家干活,农闲时上学,对这种孩子教师则找时间补课,有的家庭还以供教师吃菜来顶替学费。

       当时教课书不统一,几乎都是教师自编,课目以学文字为主,加上珠算、写作。当时日本地方官府平时以检查卫生和各种设备为借口派人到华侨子弟学校探察教学内容,主要是限制向学生输入反日思想,对学校用中文授课不限制也不干涉。

       日本投降后,华侨子弟学校也随之停课,原教师有的回国,有的去了韩国,也有的改了行。商会解散,学校也无人管了。直到朝鲜建立了新政府,成立了华侨组织,华侨联合会在朝鲜政府的协助下,在现有校舍的基础上恢复了华侨子弟学校。

       根据朝鲜政府的建议,把原各地设立的“华侨子弟学校”改称为“中国人民学校”,与朝鲜人民同等实行免费教育,学生不用交纳一分钱就可到学校读书,学校经费,教师工资、口粮都由朝鲜政府负担。

       当初朝鲜政府帮助成立学校时,采取不干涉内部工作的措施,如聘用教师、职工、教学内容等都由华侨联合会管理,朝鲜政府只是负担资金。当时各地华侨联合会根据总会的指示统一管理学校,使用统一的教课书,废除旧的教学体制,不允许教师打骂学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宣传新社会的优越性。

       中朝两国建交后,根据两国的协定,在朝鲜的华侨学校一切费用由朝鲜政府负担,相对在中国的朝鲜人学校由中国政府负担。但对学校的管辖权由各自政府负责,为此当时设立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学校,由东北区教育局管辖,由华侨联合会协助管辖,中国政府委托东北教育局负责管理,当时在朝鲜所设立的中国人民学校一律以中国政府制定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大纲授课,使用东北教育局供给的教课书,并与国内同级学校的教课书完全相同,使华侨学校初步达到规范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停课。华侨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战火纷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国内正处于要在全国各地设立新的学校,到处需要老师的时刻,中央政府为旅居朝鲜的华侨子女派遣了“抗美援朝教师”,他们奔赴朝鲜各地恢复华侨子弟学校,使华侨子女在战火中仍然继续读书,这在华侨历史上是第一次。旅居朝鲜的华侨和孩子们无比激动,万分感激祖国的关怀,感谢冒着生命危险为华侨子女来到战火横飞的朝鲜的教师。成兴市的家长十白教师挨饿就送去吃的,怕教师冻着就送去柴火、棉衣、棉裤,家中做了好吃的首先送给老师,节日里你争我夺请老师到家过节,老师们为了报答家长们的关心,利用防空洞和个别人家的热炕头教孩子读书,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在油灯下批改作业、为孩子们抄写课本,不叫一声苦,不知疲倦地为华侨子女操劳,华侨称之为“发扬了蜡烛精神”。

        1952年祖国政府考虑到华侨的安全安排华侨回国,许多学生随父母回到祖国,其他华侨也都准备离开朝鲜,为此“抗美援朝教师”也随华侨们离开了朝鲜回国,学校再次解散。

       三年战争结束后朝鲜进入战后恢复建设时期,朝鲜政府为早日恢复各级学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也为尽快恢复各地华侨学校给予了很大的关心,不但在城市,在各郡有华侨的地区都设立了中国人民学校,当时对华侨学校来说最困难的是教师问题,解放不久又经战争,大部分华侨回了国,在华侨中选拔教师很不容易,又无教学经验,师资很差。

       当时中央华侨联合会在各地选调了一批华侨青年派到各地担任教师,1958年各地华侨小学在缺少教师的条件下终于开学了,唯有设立在平壤的中国人高级中学因无教师迟迟不能开学。当时在华侨中选不出任初高中教师的人材,祖国政府得知后马上从国内各大学选调了一批教师前往平壤任教。在朝鲜政府的协助下还选调了一部分从中国回国的朝鲜人,到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任教,他们都是在中国各大学毕业的学生。国内还派来了体育、音乐教师。这所学校是旅居朝鲜华侨的最高学府,也是唯一一所高级中学,教师水平很高,校长也是由国内派遣的,当时这批教师负有两种使命,一是为华侨子女初高中生授课,二是为华侨培训教师队伍。为了提高现任小学教师的水平,在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设立了函授,由专人负责编写排印教材,各地华侨学校教师自学,并利用学生放假期间,让各地华侨小学教师到平壤中国^高级中学接受培训。同时从第一批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学员免费送到国内师范大学学习,并推荐一部分到朝鲜大学学习,有的高中毕业生留校任教,或派到地方小学,从而使华侨师资有所提高。1959年9月朝鲜又实施初中义务教育制,华侨子她享受到了不经考试到中学读书的待遇,这使中学生数量猛增,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已难以容纳,为此在清津新设立了一所中学,成北道的华侨子弟就地到清津中国人中学校读初中,教师由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选调,校长也由国内来的教师担任。

       当时初高中学校所执行的是国内的教育体系,用中文授课,所学的课程与国内初高中完全相同,只比国内多学一门朝语。到了高中增添了朝鲜历史和地理。在1962年前后相继在平安北道新义州、慈江道北界市各又设立了一所中国人中学。



       1962年,根据1958年中朝两国协定朝鲜政府接管了华侨各级学校的管辖权。为此,中国政府1962年撤回了派遣的教师,把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清津中国人中学移交给朝鲜政府,从此,由朝鲜人任命校长及学校领导。因朝鲜政府无准备,作为过度时期学校教学体制上由小学6年改为4年,在教学内容上无变化,教师还是由华侨来承担,部分学校接受了朝鲜教师担任朝语老师。

       进入60年代,中央华侨联合会的部分华侨干部,开始搞起“改革”,这些人首先在朝鲜政府的支持下合并了分散在各地的中国人民学校,理由是为了使小学更加规范化。他们这样做的结果,使许多中国人民小学被取消,如今要设立已不可能了。他们合并各地的中国人民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逐渐除缔中国人民学校。各地小学校合并后外地学生要读中国书必须离开家住宿舍,不但给家庭带来负担和不便,小学生年龄小,照顾不了自己,家长也不放心,这样就使这些家长不得不把孩子转到家附近的朝鲜学校读朝鲜书,形成中国人民学校学生逐年减少,最终无学生来源只好自动关闭。合并学校,教师有剩余,剩余的华侨教师都转到其他行业,客观上达到排挤华侨教师的目的。合并学校以后为朝鲜政府监督管理带来方便,并节省了朝鲜政府教育开支。

       中央华侨联合会的部分华侨干部还请求朝鲜政府,按朝鲜教育体制改变华侨学校原教育体制,把原用中国语授课改为用朝语授课,以学朝语为主。朝鲜政府有关部门答复:这项重要的问题必须要有中国政府的同意。他们便以全体华侨的名义,向大使馆递交了一份要求中国政府同意改变华侨学校教育体制,并用朝语授课的建议书,中国政府根据大使馆反映同意使馆代表中国政府在建议书上签字盖章。实际情况却是当时华侨们都被蒙在鼓里,中央华侨联合会的部分人背着华侨出卖了华侨利益,做出了背叛华侨的勾当。当时一般华侨都对大使馆认识不深,感到高不可攀,谁也没去过大使馆,也没见过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包括平壤市的华侨),使馆人员也不到华侨家,所以大使馆得不到真实情况。

       从此咸兴市中国人民学校根据中央华侨联合会的要求由朝鲜人任校长,然后华侨教师一个一个退出教师队伍,现在已没有华侨教师,全由朝鲜人担任。


       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在1966年7月被:朝方解散,在70年代初恢复了初中班。


       如今中国人民学校只是一名称,实际和朝鲜学校无差别,如果说有差别就是有几名华侨教师,每天有两三节中国语文课,还有学生平时穿的与朝鲜学生不同中国语在中国学校却成了外语,教课书除了中国语文少数有点中国内容外,其他都是朝鲜的,主要向学生教朝鲜的政治思想。华侨学生对自己的祖国一无所知,有的学生连五星红旗都不知道,对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不知道,也许这样讲有些太过分,但实际上就是如此。

       华侨青少年能较流利讲中国话的人微乎其微,可用中国字写一篇简单的文章或写一封简单书信的则更少,百里挑不出一名,学了10年中国文字(小学4年,中学6年),学语文的华侨学生竟是中国语的哑巴,中国字的文盲。

       咸南道委员长表示,目前旅居朝鲜的华侨有—部分还没有觉醒,教育、学语言文字好像与自己的子女无关,不是向前看而是向钱看,眼看仅剩一点的教育阵地也要丢掉了,宁可把儿女送到朝鲜学校也不送到中国学校,有的却让孩子待在家里不去上学,理由是中国学校质量太差,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学校只靠几名热心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靠大家,也就是靠全体华侨共同努力,当然更需要华侨组织关心,还有祖国大使馆、总领事馆的全力支持和协助。

       从1980年开始中国政府允许旅居朝鲜的华侨子女(初中毕业生)报考华侨大学补习班,也可到延边大学补习班,这使华侨子女有报考本科大学的机会。根据有关规定,每年给—定指标,报考人员有限,许多华侨子女都想去,可条件不允许,有的水平太差,有的生活条件达不到,在不多的报考生中落榜者较多。据说试题很简单,国内小学毕业生也可回答的题,华侨初中生却感到很难、很吃力,说明了华侨学生基础太差了。首先不明白试题的内容,明白了又写不出来,即便给予提醒也理解不了。学生们为了参加考试事先也做准备,可因基础太差,还是很少有人能通过考试。边境地区的孩子因为能看到中国电视广播,中国语强些,在内陆地区,尤其华侨少的地方,混合家庭子女更差,虽然在中国语文课上学几句,平时不常用也就忘记了。

       旅居朝鲜的华侨对子女的要求不高,只要孩子初中毕业,能用中国话与中国人交谈,能听懂中国语,看懂一般中国书籍,能写一般的书信,就满足了。中国人学校读书10年,10个字中认识一半就算高材生。


编后语:
      《朝鲜记忆》全文共分5集,刊载于2013年《侨园》,此文原载《侨园》2013年第9期。本文系杨昭全、孙玉梅著《朝鲜华侨史》之后,又一部有关朝鲜华侨史料为主题的专著力作,内容详实,贴近实际,可读性强,还原了朝鲜华侨重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阅读全文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今日,感恩祖国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朝鲜记忆》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由于全文篇幅较长,本人将根据打字进度情况予以分期转载,与大家共同学习、回顾。此转载之际,谨向本文作者等一并表示由衷地感谢!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943

回帖

283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831
发表于 2016-7-19 10: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梁森培) 的帖子

可泣的朝鲜华侨历史值得永记,尤其是后代们更要记住我们祖辈们为华侨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以及他们心系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主题

3046

回帖

700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002
发表于 2016-7-20 09: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梁森培) 的帖子

我们这批人能在朝鲜华侨学校接受教育,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花费了多少华侨前辈和恩师的心血和汗水!我们不该也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不少归侨后代凭借着祖国的照顾政策和自身的努力,从华侨大学毕业。如鱼得水,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相信他们也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恩师和为争取创办华侨补校而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的华侨前辈们。谢谢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4050

回帖

897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74
QQ
发表于 2016-7-20 10: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梁森培) 的帖子

"朝鲜记忆"是以朝鲜华侨史料为主题的专著力作,内容详实,贴近实际。尤其提到的抗美援朝老师,我亲身体验到:他们是"发扬了蜡烛精神"的敬爱的好老师!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华侨子女来到战火横飞的朝鲜,利用防空洞和个别人家的热炕头教孩子们读书。为孩子们不怕苦,不知疲倦地为华侨子女操劳。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永远向前努力奋斗!
转载的内容很多,打字不容易。老弟为转载克服了身体带来的不便,付出很多,感谢您的付出!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2321

回帖

522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221
发表于 2016-7-20 12: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梁森培同学的帖子
  您转载的前中国驻清津总领事馆王永贵总领事撰写的文章“朝鲜记忆(四),对朝鲜华侨教育史作了简要的回顾,读来既为自己感到幸运,因为我读书的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朝鲜华侨教育最好的时期,我58年去平壤中国人高中读初中,初中一年级,一下就收了6个班,每个班约50名学生。当时的在校学生,初中、高中加在一起700多人,老师主要是从中国去的老师在任教,是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校的鼎盛时期。我享受了这个时期的教育,我很幸运。
  朝鲜华侨教育,1966年是个分水岭。读到王总领事这段文字“中国人学校读书10年,10个字认识一半就是高材生了”,令人唏嘘不已,朝鲜华侨教育已是 “物不是,人亦非”,“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王总领事,是从辽宁省外办主任的位置,去清津任总领事多年。在他任总领事期间,关心华侨疾苦,经常到华侨家访贫问苦。为了增加华侨的收入,改善生活,多给华侨派发回国护照。他把祖国的温暖,送到每个华侨的家庭、心里。他是朝鲜华侨称赞的好总领事。
  他归国后,怀着对朝鲜华侨的深情厚意,以详实的笔触,写下了“朝鲜记忆”的长篇,更是难能可贵。我们应该以朝鲜华侨的名义,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谢谢王总领事,朝鲜华侨怀念您!
  谢谢森培,打印长篇文章,您辛苦了。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9

主题

345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260
发表于 2016-7-20 18: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梁森培) 的帖子

对朝鲜华侨历史此前知之甚少,我记得父母让我们念书,就是识字不忘自己的祖宗。通
过这一系列的介绍,不光给我们这一代补上了一课,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下一代补上了
祖辈们在国外的奋斗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1453

回帖

8313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313
发表于 2016-7-20 20: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梁森培) 的帖子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朝鲜华侨教育的历史进程以及经纬脉络,总的感觉是心情沉重,朝鲜华侨教育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鼎盛期如今已走上了死胡同,华侨教育名存实亡,不能不使人揪心。文章主要以朝鲜东海岸,特别是咸兴一带的华侨教育状况表述的,当时的确如此,朝鲜战争爆发、1952和1953年归国潮、抗美援朝老师荣归国内,华侨教育事业受到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出现了反复。但在西海岸的龙岩浦和新义州的华侨教育没有停摆,至少没有完全停摆,比如我从1951下半年开始上学,基本上没有停摆,当然也有炕头小学、二部轮制的情况出现,总的来看基本上是按部就班上学,没有拉下一年,即便从平壤高中第一届算起,没有断届的年级,当然与我同年级的同学中我属于年纪小的,有的同学比我大四五岁的都有,他们就可能遇到了文章中所说的停摆情况,也许我们那里由于家长的诉求、当地华联会鼎力而为的结果。感谢您提供的鲜见的好文章,从中感知朝鲜华侨教育的辛酸和快乐。望您多加保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08:2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侯杰) 的帖子

是啊,我们要铭记历史,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感恩祖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不懈的努力!谢谢关注!祝您与嫂夫人夏日好!

下图:原朝鲜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校教学楼全景(1996年慕德政教授拍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08: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于贤淑) 的帖子

是啊,我们不能忘记祖国母亲的无微不至关怀,不能忘记老师的教育之恩,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身优势,为祖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谢谢大姐关注历史!祝夏日安好!


下图:2010年9月新建成的平壤中国人中学全景(网络图片资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楼主| 发表于 2016-7-21 08: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楼(陈淑美) 的帖子

大姐说的对啊,《朝鲜记忆》是一部很好的史记,此篇文章详尽地回顾了朝鲜华侨教育发展的历程,对于我们反思和回顾过去非常有意义。当年华侨学子们不怕艰难困苦、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谢谢大姐关注历史!祝夏日好!




下图:2011年3月时任驻朝大使刘洪才走访清津中国人中学(网络图片资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朝鲜华侨网上联谊会

GMT+8, 2025-8-25 23:22 , Processed in 0.0457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