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999|回复: 14

望穿秋水---《别梦依稀  焉能模糊我心中的经纬坐标

[复制链接]

189

主题

1453

回帖

8313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313
发表于 2017-1-10 05: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望穿秋水 2】
       不可复制的童趣  不容颠覆的记忆
             ——故 乡 龙 岩 浦 散 记 之 二
                         萧 辉 政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摘自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先辈劳碌的身影何时再现?儿雏的童话故事可否重演?
                                                                                              —— 一道留在心灵橱窗的习题


                                    一、别梦依稀  焉能模糊我心中的经纬坐标          
         东经124°20′,北纬39°54′——地理坐标系上经纬交叉的一个点,一个令我断魂、引我动容的奇幻之点,一个萦绕游走于梦境、缠绵悱恻在心中永远打不开的结,一个让我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的曾经栖息之地。这个虽经多方刻意比对、却依然有失精准的经纬度,就是坐落于友好邻邦西北角、与我辽宁丹东地区仅一江之隔、充盈着无限生机与无比温馨的一座颇为别致的边陲小镇——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平安北道龙川郡龙岩浦里”。[sup][/sup]
         这里——凝聚了我儿时的无尽欢乐和天真烂漫的难忘时光,浓缩了华侨几代人的辛勤汗水和乐此不疲的身影,包孕了先辈们闯关东、走异邦、维系生存而苦心经营的田园诗话,埋藏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却咸为人知的坊间趣闻。这儿,就是我曾经热爱、至今仍然眷恋着的故土,虽属异国、却无私地哺育过我的家乡。
         说到故乡,每个人都会有一份感慨,都会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提起故乡,心底都会有一股按捺不住的冲动,一阵流经心田的热血奔涌。故乡­,始终是人们心目中最为热络的话题,尤其当远离乡廓、栖息于他乡野塾时更感强烈。故乡并非只是徜徉在文人墨客笔下的乡愁与乡恋,我们同样也感受到故乡的凄美以及她的博大襟怀。
         对于从小就颠沛流离于异国他乡的我们,其故乡情结尤显错综复杂与弥足珍贵,亦更颇具特征及别样风情。尽管在填写表格或书写自传时习惯于把已然陌生的山东祖籍冠予其上,也无非是为证实自己炎黄子孙的本色、延续一脉相承的香火,表明“根”的所在。然而在心目中却唯有熟稔生我养我的那方热土,唯有洞悉异国土地上的华侨镜像——尽管在人生的旅途上它与你若即若离,或似隐似现。
         流光倥偬,逝年如水。当年依偎在襁褓中的婴儿,悠然间已趋耄耋之躯——白驹过隙,垂垂老矣。然而对于故乡的眷恋与思念,并未因时间老去而有丝毫衰减,反而与日俱增,愈演愈烈,其情之炽烈并不逊于儿提时节,其情之纠结更为不具旅居海外经历的国人所能体会。与之相较,其意境更加深邃、光怪陆离,感触也颇为奇妙、不可言喻,因为它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洗练和时间年轮的磨砺,饱蘸了海外赤子的激情和人文环境的熏陶。尽管无法僭越,但她却完美如初地隐藏在每个人的心窝里,深深地埋藏在你所拥有的记忆元素里。
         一旦记忆的闸门打开,这些记忆元素犹如决堤洪水般地翻滚奔腾,喷涌而出——生生不息的流年往事、脍炙人口的坊间趣闻顺势直泻而下,让封闭在心灵深处的恒久记忆掀起阵阵狂飚…… 身不由己地在回忆的汪洋大海中沉浮,在记忆的烟雾缥缈中盼顾,怀着对过去无限眷恋的心情虔诚地撷取记忆碎片,像清教徒似的拭去岁月的浮尘;不无惶恐地剪辑往事片花,力图梳理成章。固然有些残缺,有欠翔实,及至有些不连贯、支离破碎,但它是从记忆的深处扑捉,从心底泛起的记忆“浪花”上撷取,是经历的写真,是真情的流淌——尽管是些回忆片花。从零碎的片断当中搜寻故乡的踪迹,从回忆的触觉当中摩挲故乡的脸庞,让故乡的轮廓在世人面前逐渐清晰、不再模糊,应该是我们这一代故乡游子们当仁不让的历史责任。
         我的家坐落在龙岩浦城镇中心、市邑腹地,社会成分属于一介市民百姓家庭,认真地说是手中持有由侨居国政府专门颁发的《滞留证》以及后来的《外国人证》的中国籍侨民。即便在当时朝鲜华联会总动员号令下、名之曰“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朝鲜国籍”的滚滚洪流中,仍然“固执己见”、坚守自己炎黄子孙的“金身”不破。
         在散发着山东民俗风韵的家宅的地盘上,虽在他邦却依然保持汉族自己的生活方式——前庭后院,方正如刻,宅基上的五间居室坐北朝南。居室东、西各两间两铺中式火坑,炕面敷有牛皮纸用黄豆榨汁油成的棕黄色的炕纸,锃明瓦亮;中间为厨房,两面灶台又各嵌有中式铸铁大锅和燃煤炉灶,锅底烧柴,有时烧稻壳并以日式铸铁“风匣”(手摇鼓风机)助燃,家中花狸猫不时在炕头蜷伏或在炉台上匍匐打盹;厨房通往卧室的门旁放置一收口水缸,上覆木质缸盖,葫芦加工成的水瓢反扣其上;厨房前后装门,可以穿堂而过,前后门系用对开、单枢轴、漆成藏青色的厚木做成的门扇,门中间有一木栓来回滑动以控制门的开启及闭合,门的外侧上方还分装钌铞;屋脊呈“人”字形,沿用山东老家习惯将屋面苫上芦苇以抵御雨雪风寒,后来由于施材的困厄,就学起当地人就地取材改用稻草杆苫房了。屋檐下,特别是冰雪天气过后,同学们课间休息时常三三两两来到这里晒太阳,背倚墙壁仰望晴空,眼见着滴水沿掉落的淅沥水帘,间或顺手掰下悬挂于屋檐由冰水滴成的“冰溜子(冰挂)”……
         前院,西侧为囤货仓房东首是车棚,车棚倾覆后改作花坛,坛内种植月季花、芍药花、地瓜花、石榴花、百日红、步步登高……,花坛尽头上有一木笼,养过鸡、兔,曾有两年养过一对“荷兰鼠”,那是母亲从医院通过关系要来的,医院里饲养好多试验用动物,荷兰鼠活泼好动,尤其黄白相间的花纹十分讨人喜爱。后院,与一爿杨家木匠房相毗邻,小时的我经常蹲在那里观察他们的木活手艺,久久不愿离去,而且杨家奶奶曾照看过襁褓中的我并“喂过我饭”,他们于1952年归国定居大连中山区,1968年曾前去造访,可惜老人已经不在了。他们回国后其原住处不久即夷为平地,后来成了我家的后菜园。
         南大门外,正对当地华侨社会的“神经中枢”——华联会及华侨子弟学校。华侨小学建校伊始就在这片土壤上不断发展壮大,这里不仅是它的发祥地,还是几十年来厚德载物、承载着当地华侨无限希望和精神寄托的幸运之地。从这里再向南四、五里地即可望见“南园子”,当地菜农又一耕耘劳作之处、华侨最南端的集中居住生活区。
         西面,越过一道青纱帐就是朝鲜人的初级中学,宽敞的教室、偌大的操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相形之下,我们的校园则颇显困窘,办学规模确定了发展走向,何况驻在国本身就重视教育,校园都是按国家标准设计。在这所中学的操场上,常被这里的华侨借来用于举办体育竞技比赛等项赛事,届时远在北中(双鹤里)、西山(辰兴里)的华侨不分老幼、风尘仆仆地赶来参与,毕竟华侨的集体活动很难得举办一次。由此再向西二、三百米则是蜚声海外的当地华侨蜗居之所——“中国街”,在这“世外桃源”里曾经居住着清一色的华侨,他们大多从事手工编蓆一职,也有部分菜农及其他手工业者混居其中,后来经历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私营者凋零,纷纷换做菜农的身份了,若非如此,你就很难拿到全年的口粮,“民以食为天”,只能顺势而动。由于尚幼,上学之前绝少涉足“中国街”。
         东面,相邻城镇唯一的集贸市场以及中国料理餐饮圈,熙熙攘攘、香溢四处、好不兴隆。其中不乏任希孔母亲主理的“鸭绿江饭店”,门庭若市、酒幌翩翩;刘云亭家族打理的中餐馆也铲勺交响、香飘乡野。饭店店面朝北,而裸露的炉灶生火间则向南、毗邻市场的北端,通气孔、炉灶口均配置可开启的铸铁门,恰似一排熔炉,伙夫添煤投料时,炉膛里跳动的火焰至今仍在脑际间闪烁。集市场南路向东通向东岗街,街南头也有华侨群落,但不似“中国街”“南园子”那么集中,住户一直绵延至“吉田山”。
         家的房后(北面),越过一趟民居就是一条贯穿东西的国级公路,西通港湾,向东穿越北中与新义州相连。经过城区的路段曾是商号店铺、旅馆浴池、工场作坊麇集之地,鼎盛一时。由此再向北,越过建有“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北山就是中朝两国界河——鸭绿江。
         ——这就是我们家在龙岩浦的具体生活区域和地理方位。
         解放前,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肆虐、猖獗一时,它的铁蹄不仅蹂躏朝鲜还践踏祖国东北,使之朝鲜半岛乃至整个东北均臣伏于日本殖民统治、纳于同一奴役版图之下。其时的华侨生存状况堪忧,属于“三等公民”,苦苦挣扎于社会最底层。可我们先人秉承齐鲁遗风,发挥聪明才智,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勤劳节俭、乐善好施,不断改善与当地百姓睦邻关系,逐步化解所面临的重重难关。
         他们凭借舟楫之利、车马之便,依托东北、和衷共济,农工商图谋发展、餐饮手工业齐头并进,于是就有了华侨经济的艰难起飞,用汗水和双手改变凄楚人生。曾经一段时间里街道繁华、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华侨先辈们以其独有的风格、聪颖过人的智慧,成长壮大、悄然立世,不仅活跃了当地经济,开拓了民间交流,还为民生民风注入了新鲜活力,齐鲁之风滋润异邦大地。
         在以白色土布、肥裆瘦袄为主格调的异邦社会里,身着唐装亦能游走其间、大行其道,皆仰赖于几代华侨人的殚精竭虑和不懈奋斗。涌动于龙岩浦乡野田间带有山东人标签的股股暖流,融化和冲刷歧视与冷漠的坚冰,感染感动着千家万户。虽难说凤管鸾笙、歌舞升平,却也宾至如归、安居乐业,全然没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他们的苦心经营不由自主地形成了一股华人社会竭力效颦的流行时尚,“龙岩浦”在人们心目中俨然成为趋之若鹜的安乐窝。
         那时的鸭绿江大桥畅行无阻,江面上往来自由,甚至于吃罢晚饭摇着舢板即可以到江对岸的安东县或市内喝茶看戏,然后再折返,相当便利。东北的布匹纸张、日用杂货等物品主导这里的消费品市场,批发零售,现趸现卖,地缘优势明显,为活跃和繁荣当地经济,促进两地经济往来和互动,旅居华侨的作用功不可没。
         再者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使这里雨量充沛,植被馥郁,产出的大米油光晶亮,久享盛名,直到现在仍然不忘家乡米饭在口中留下的余香。来自山东的庄稼老把式将田垄地片修理得跟艺术品一样,垄平埂直,方方正正,田畦里绿油油一片,白菜萝卜、黄瓜茄子、豆角西红柿……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更有濒江临海、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到猎渔季节,各种鱼类、各色蚌类,如海虾梭子蟹、鲈鱼黄花鱼、沙蚬海蛎子,尤其鸭绿江特色面条鱼……各种生猛海鲜,五光十色,摆满集市摊床。每到此时家家购进好多海虾用大锅煮熟,然后摊晒在竹帘或苇蓆上,晒干后放进布袋里往石头上摔成虾米,供后日不时之需。
         气候宜人、四季分明,物产富庶、人杰地灵,天赐净土、远离尘嚣,使这里名噪一世,成为华侨几代人苦苦坚守、不离不弃的鱼米之乡。于是乎“龙宝沟”的美称不胫而走、名闻遐迩。
         ——我有幸出生、成长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从我记事时起,侨居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新秩序正在大力促成并不断完善,原本个体私营经济带来的短时繁华已见清冷,漫布于街面上的华侨商号纷纷摘幌打烊、盘点封存,代之而起的国营商店一统天下,华侨经济从此中落,再无昔日风光。
         突如其来的朝鲜战争更是雪上加霜,原本等待复苏的国民经济此时也转向了战时经济,一切为前方服务,一切为了战争胜利。就连与我们出行攸关的龙岩浦地区铁路,也都拆下钢轨运往前方支援前线了,只余下空旷的站台和洒满砾石的路基,一段枕木都没留下。所以我们在很长时期里(至少十几年)只能依靠前苏联的“吉斯”长途公交车代步,这种立足于西伯利亚寒冷气候设计的普通公交车空间紧凑,车窗狭小,上车犹如进囚笼,后来被换成宽敞、大轮胎的原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达”。可有时却因燃油或是什么其他原因经常停运,安民告示中只说停运几天,却从不注明因何而起。从这件小事折射出战争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的灾难,反映出国家的经济运作有时出现捉襟见肘之虞。所幸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给予陷入战争渊薮的朝鲜政府以慷慨无私的大量援助,百姓们才得以恢复生计,赖以生存。
         1951年至1953年是挠动旅居朝鲜华侨神经的时刻,不仅因为炮火连天的战争,更是面临又一次 “去、留”抉择。在战火当头的情势下,大家都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回归”。在祖国的关怀下、驻朝使馆启动了“撤侨”行动,以撤回难侨为目的,体恤广大侨民的生命安危、免遭生灵涂炭,祖国有关部门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广大侨民迫不及待地纷纷提出申请,毫无顾忌地离开曾经的热土,远离战争,回归祖国。一时间大包小裹、车载马驮,浩浩荡荡开赴海关口岸,渐趋宁静的生活不再宁静,到处是告别的人群、恋恋不舍的表白。在滚滚人流中,我的二叔祖父萧永源全家去了黑龙江桦南、三叔祖父萧永峰与侨居中国的朝鲜人以房屋对换的方式去了辽宁丹东,我的姑母郭春莲(祖父的养女)一家去了黑龙江佳木斯,还有华联会的刘克武、邻居姜鸿翰去了大连,紧邻于诗进于诗斗家也去了鞍山……
环顾左右,镇上稀稀拉拉剩下不足十户华侨,原本清一色的“中国街”也开始有朝鲜人进住了,近三分之二的故友乡亲各奔东西、先于我们融入神州大地了。归国的潮水不断冲刷着华侨社会的脆弱根基,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再无往昔的热闹与辉煌。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家乡的河仍然在阳光下波光潋滟,故乡的树依然在山岗上盘虬吐绿,江山易改,故乡的容颜始终不变。不老的故事,不变的乡情,虽充斥了些许迷惘与生机、演义与传奇、失望与希冀,却都始终有故乡的陪伴,在与你喁喁私语……


                                                                                       2009.12.03 作于北京·润枫水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5

主题

2395

回帖

220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220
发表于 2017-1-10 07: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萧辉政) 的帖子

[s:141]  [s:141]  [s:142]  [s:142]  [s:141]  [s:141]

乡友宝福――
                 送一首诗

                致龙岩浦我的故乡

啊,故乡啊,故乡,
你虽遭尽她们的挖苦和摧残。
她们嫌你朴实无华,
嫌你的茅屋丒陋昏暗。

在世界各处的乡亲中,
她感到疲惫、悲伤、怯然。
心安理得,厚颜无耻。
还为你感到羞渐。

她带着怜悯的冷笑望着她。
而她为了和他见一面。
不远迢迢万里跋涉,
还为她省下最后一文钱………

          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283

回帖

2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
发表于 2017-1-10 09: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萧辉政) 的帖子

  縈绕心间的哪份乡恋,割舍不忘的哪缕乡愁。童年的记忆即温暖又依恋,每当回忆起遥远的往事,大家的心里不免都会泛起甜甜的暖意。
       萧兄:好长时间没在网上看到您了,近日可好!龙岩浦是个朝鲜华侨密聚的好地方,在新义州时,是周秀英老师常来领我去玩,后来到了平壤,每逢假期,我也去玩过几次,龙岩浦华侨们浓郁的中国生活习气,故土风俗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久远的烙印。辉秋姐常领我到您家去玩,记得您家院里有棵大树,夏天在树下铺上席子乘凉,很是惬意。
        往事如梦,梦远依稀。但愿美好的记忆伴随着我们度过幸福的晚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616

回帖

5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58
发表于 2017-1-10 10:3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萧辉政) 的帖子

愿那不老的故事不变的乡情,永远闪烁在夕阳的记忆里!祝你健康快乐![s:141] [s:141] [s:141] [s:143] [s:143] [s: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4050

回帖

897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74
QQ
发表于 2017-1-10 10: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萧辉政) 的帖子

不老的故亊,不变的乡情,把大家带入割舍不忘的乡恋之中。乡恋常在梦中縈绕,给人温馨甜美的依恋。愿故乡的美好回忆陪伴我们欢乐度夕阳!祝您全家幸福、安康!
谢谢您!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主题

3046

回帖

700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002
发表于 2017-1-10 15: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萧辉政) 的帖子

这篇文章写得真美,读着它,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好像真地也跟您去了一趟龙岩浦。感觉好极了。谢谢您的无私奉献。 [s:151]  [s:151]  [s:143]  [s: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89

主题

3457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4260
发表于 2017-1-10 17: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萧辉政) 的帖子

乡梦(牙侯广)                                        后来啊,
                                                           乡梦是一次人生的跨越,
                                                            我在里头挥手,
                                                            父母在外头祝福。

                                                            而现在,
                                                            乡梦是数次遥远的回望,
小时候,                                               我在里头踟蹰,
乡梦是一个美丽的天堂,                       故乡在外头召喚。
我在里头沉醉,
父母在外头守护。

长大后,
乡梦是一次长途的旅行,
我在里头奋斗,
故乡在外头守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1453

回帖

8313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3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8: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1楼(鞠保福) 的帖子

故乡楚楚动人、冷艳凄美,它让我们接受人生洗礼,教会我们面对人生,现在它已经远离我们的视线,但我们不忘初心,伴随故乡慢慢变老。十分感谢您的赐贴和赠诗,谢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1453

回帖

8313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3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9: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2楼(候杰) 的帖子

谢谢您的惠顾!龙岩浦偏踞一隅,汉族的民间风俗得到了很好保留,每到年节气氛浓郁,让人感到十分亲切,新义州、平壤等大城市自不必说,既便"山里"来人(这里习惯将其它地方视为"山里",毕竟朝鲜山地多)也视为座上宾。您的回忆让我随着时光隧道又回到从前,重温无比温馨那一刻。谢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9

主题

1453

回帖

8313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831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0 19: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3楼(卢顺志) 的帖子

故乡是历史长河中跳跃的音符,是一首浑越的交响乐史诗。感谢您不吝赐贴,谢谢您!祝健康快乐每一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朝鲜华侨网上联谊会

GMT+8, 2025-8-25 23:19 , Processed in 0.0418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