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32|回复: 8

人间正道是沧桑

[复制链接]

7

主题

3

回帖

8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8
发表于 2017-1-10 16: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间正道是沧桑
访李玉良——忆往昔峥嵘岁月(续二)



        最近我在香港又一次访问了李玉良同学,请他接着上次的话题,谈谈回祖国之后的经历。
祖国第一站——龙 井
     1967年2月,李玉良同一大批朝鲜华侨回到祖国,来到设在延边龙井市委党校的华侨接待站,这是专门为朝鲜归侨设立的,约有700—800人。当时由龙井市民政局长蔡宝珠负责,还有一位科员管理生活,还成立了归侨生活管理委员会,蔡局长指派李玉良,王焕永和陆远茂等人负责学习和管理工作。在接待站住了几个月后,有些年轻人显得不耐烦,要求组织红卫兵参加“文化大革命“,开批斗大会,当时那位管理生活的科员有私心,想利用归侨青年批斗领导干部,还有的人认为平壤高中解散过程中,有的老师压制了学生,也想批斗这些老师,于是这位科员私自制作了“朝鲜归侨造反兵团”的旗帜和红卫兵袖章。李玉良,王焕永和陆远茂等大多数归侨坚决反对成立这个组织。李玉良说:“在国外有一股热爱祖国的激情,拥护“文化大革命”,但回到祖国后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情景感到很不理解,也很不适应。”他认为,接待站是临时单位,归侨在这里等待安置分配,就像火车站的乘客等车,火车来了就各走各的路,为什么要斗站长呢?李玉良说:“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华侨的权益,要求政府尽早制定安置归侨的政策,这才是主要矛盾,造反不利于对归侨的安置分配,也搅乱了接待站的正常秩序,所以坚决反对这个事情,于是科员成立造反兵团的企图没有得逞,只好收场。”
收集材料 书写报告 民政支持
        蔡局长是一位复原军人,做事正直果断,在他的主持下,李玉良,王焕永和陆远茂发动归侨收集整理了朝鲜华侨遭遇迫害的材料,写成报告,自己动手刻蜡纸油印成文件,并盖上龙井市(当时是县)民政局的公章,上报至延边自治州政府、吉林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现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外交部等,目的是希望有关部门,对这批遭受迫害的朝鲜归侨难民给予安置分配,但报告发出后,等了半年渺无音讯,于是李玉良说:“我和王焕永、陆远茂、郑生源、赵福曾五人决定进京上访。当时蔡局长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经费自负。于是我们带上上访的材料,无票登上了火车到了长春转车,说实在的当时也没钱买票,也没钱吃饭,每人吃了一个鸡蛋,在长春站前喷水池旁,五个人照了一张像,又无票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列车上,王焕永组织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同列车员和旅客又唱又跳,还有同车的铁岭市文化馆的三位美女也参加了我们的队伍,热热闹闹到了北京。”
      李玉良说,到了北京站乘公交车到了中侨委,国内司傅司长和国外司牛司长接见了他们,听取了他们的情况反映,收下了递交的报告材料,两位司长认为反映的情况很重要,帮助中侨委了解了朝鲜华侨受迫害的事实情况,这些难侨的要求也是合理的。两位司长还说会向中侨委领导汇报并上报国务院,待批复以后再通知你们,并安排五人住进了渤海饭店的二间标准房,安排在中侨委食堂用餐。当时,中侨委食堂到渤海饭店乘公交要五个站,每天五个人要三个来回,为了节省公交车费,王焕永和陆远茂到中侨委食堂打饭回来,二个人还能在路上捡几个烟头回来剥开,取出烟丝用废报纸卷起来过过瘾,真是可怜到了这种地步了!在京等待消息期间,他们五人还上访了外交部,也递交了带来的材料,还参观了清华大学的“文化大革命”的各种批斗会议活动。这一等就是三个多月,那时也没有电话,龙井接待站的情况也一无所知,后来听说,龙井接待站有人给他们五人贴出了大字报,说五个人拿了接待站的机密文件失踪了等谣言。正在这时,接到中侨委正式通知,中央新政策已下达至地方有关部门。


国务院 中央军委批转文件


       1967年6月2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中侨委、外交部、公安部关于接待安置朝鲜归国华侨的请示报告》,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这批朝鲜归侨要以难民标准给予接待安置,每个人发给安家费,要依照归侨在朝鲜时的工作工种分配工作,工资待遇不低于国内同类工种的待遇。

        李玉良等五位弟兄在中侨委看到中央文件后,喜出望外,高兴极了,中侨委当场又给他们开了按新政安置分配工作的介绍信和返程车票和路费,他们登上了北去的列车,返往龙井接待站。


八年恋情  终成眷属
        他们从北京经过长途跋涉回到了接待站,已经人走楼空,李玉良不得不去扶余接待站找梁兰花,扶余民政局周局长说,梁兰花已去通化考试了,可能会安置在通化市,局长还说,你若现在不在扶余登记结婚就可能分配两地,将来再调动很困难,有的十年八年都调不到一起,于是,梁兰花考试后回到扶余办了结婚手续,真是八年恋情,终成眷属啊!当时是“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又在破四旧,本不想摆酒席穿婚纱,也没有钱办,但是,当时扶余的归侨很多,这些难兄难弟,同学朋友坚决要办席庆贺,既是庆祝中央对朝鲜归侨的好政策,也祝贺李玉良和梁兰花喜结良缘。有归侨到民政局申请了五十元补助费,又帮买了酒肉菜,正赶上有一批归侨在扶余参加厨师考试,这些厨师大显身手,做了四桌酒席,当时陈香兰、魏风美、王秀英、郑学义同学张罗婚礼仪式,新娘梁兰花用自己从朝鲜带来的纱布缝制婚纱,新郎借了郑生源的一套中山装,借了姐夫的中国布鞋,洞房是在一个旧仓库,梁兰花同班同学们把仓库的东西堆放到一边,腾出一个放床的地方,洞房就安排好了。酒席设在一农家院里,大家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在我们的祖国天地里欢天喜地,难侨们高兴极了。几天以后,李玉良又接到龙井站通知说,归侨中有大学文凭的三人另有安排,接待站中负责公安的吕同志先后送王大海到东风,送李玉良到白城,再送彭作满到万宝煤矿,从此结束了一年的接待站生活,在我们亲爱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征程。



        后语:
        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67年朝鲜华侨难民涌入祖国东北延边,安排在龙井接待站,很多难民向中侨委反映华侨的遭遇,李玉良等五位平壤高中同学,在龙井接待站,不贴大字报,不批斗老干部,不搞什么造反兵团,而是积极收集迫害华侨的材料,写出报告,并征得市民政局的支持,上访北京将真实情况向中侨委反映,也有一些华侨通过不同渠道向中侨委投诉和反映,才有了惠及朝鲜华侨难民的《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文件》,李玉良同学不愧是金日成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哲学专业的学习诠释了他的人生之路,他关键时刻头脑清醒,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主动向中侨委反映情况,懂得朝鲜华侨难民问题只有依靠国家政策,才能解决问题,只有祖国才是海外华侨的有力靠山。





附图片:
1、介绍信指明了对朝鲜归侨分配政策的文件


2、长春站前五人合影


3、北京中山公园





4、北京北海公园合影





5、订婚像





6、结婚照





7、参加婚礼的成员照





8、农家仓库用作新房





9、平壤师生合影





10、东北结伴旅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主题

3046

回帖

700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002
发表于 2017-1-11 06: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姜国文) 的帖子

您的帖子详尽的介绍了李玉良大哥归国初期,在龙井华侨接待站内和其他4位归侨同学,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迷失方向,坚持依靠站内正确领导不动摇,全神关注的是想方设法向祖国母亲客观全面反映朝鲜归侨受迫害的情况和当时亟待解决的归侨安置问题。母亲发话了,政策落实了。广大归侨欢呼雀跃,安居乐业。大哥和兰花有情人终成眷属。真是双喜临门,可喜可贺!
        国文学兄,您辛苦了。谢谢您。顺祝您阖家幸福安康![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4050

回帖

897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974
QQ
发表于 2017-1-11 07: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姜国文) 的帖子

八年恋情,终成眷属。当时困难,洞房是旧仓库,新娘自己缝制婚纱而且非常漂亮。难侨们办了欢天喜地的婚礼,祝贺一对新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玉良同学不愧是金日成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哲学专业的学习诠释了他的人生之路。他关健时刻头脑清醒,善于抓住亊物的主要矛盾,主动向中侨委反映情况,懂得朝难民问题只有依靠国家政策,才能解决问题,只有祖国才是海外华侨的有力靠山。"很有远见卓识!
您在丰富多彩的夕阳活动中,抽时间奉献了"人间正道是沧桑"文章,谢谢您,辛苦了!我们期待下文!祝您全家幸福、安康!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发表于 2017-1-11 08: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姜国文) 的帖子

李玉良大哥作为朝鲜华侨学子的佼佼者,经历了人生旅途的风风雨雨,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发奋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和家人不菲的人生新天地,这种人生理念和创业精神是可贵的,也是我学习的榜样。“人间正道市沧桑”,磨难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八年恋情,体现了一对夫妻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祝福李大哥夫妇晚年家庭幸福、健康长寿!事事如意!
值此,也感谢姜国文大哥将《访李玉良--忆往昔峥嵘岁月》续篇奉献给大家!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主题

2616

回帖

58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58
发表于 2017-1-11 13: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姜国文) 的帖子

通过姜国文学兄的讲述,知道了你们五位华侨,为从朝鲜回来的华侨的安置问题,进京上访的情况以及李玉良学兄和梁兰花喜结良缘的情况。看着你的帖子也勾起了我们在龙井接待站时候的很多往事,每天在一起吃大锅饭、学习毛主席语录、学唱歌跳忠字舞等,我每天过的还挺快乐的。谢谢姜国文学兄,你辛苦啦![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774

回帖

6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
发表于 2017-1-11 18:5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姜国文)的帖子

终于看到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的续篇,感谢您的辛勤劳作!
对于改革开放以后才回国的我们来说,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文革初期回国的经历,是难得的教材。感谢学兄为我们提供了这么详尽的历史资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李玉良大哥能够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断然排除一切障碍,把朝鲜华侨遭受迫害的详细资料,收集整理出来,上报国务院相关部门,为这个问题的妥善解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争取到了归侨的合法权益,也为以后制定归侨政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为朝鲜归侨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我们坐享其成,享受到了最优越的待遇,感谢前辈们的努力和辛勤付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655

回帖

70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0
发表于 2017-1-11 19: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姜国文) 的帖子

在照片里又看到已故的姐夫郑生源和已故的表姐夫陆远茂(五人的合影),心里,,,,,。他们五人的事我到现在还是记忆优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2321

回帖

522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221
发表于 2017-1-11 21: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姜国文学长的文章
  学长从朋友的角度,以写实的笔触,详实的向我们介绍了李玉良学长和梁兰花同学1967年归国初期的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李玉良学长和梁兰花同学在平壤中国人中学校读书时,就是学生领袖,他们品学兼优,智慧沉稳,为人宽厚,处事公道,深受同学们拥戴。他既是我们的学长,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李玉良学长和梁兰花同学历经8年恋爱长跑,终成正果,喜结连理,是一对同志加兄妹的模范夫妻,成为同学的楷模。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他们的金婚纪念日,借此机会,祝福他们金婚幸福,健康长寿!
  姜国文学长,也是平壤中国人高中学生中的佼佼者,您也有许多故事,请能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谢谢您的文章,使我们对李玉良学长和梁兰花同学有更多的了解,谢谢!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s: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298

回帖

5611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5611
发表于 2017-1-12 22:5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姜国文的帖子
          因我和梁兰花是一起回來的,这篇文章所写的
    整个过程我都親临其中,1967-2017年正好50年,
    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有嵯砣的经历,也有充满了
    美好的快乐時光,这就是人生,一切都成为历史和
    讲给儿孙们听的传奇故事,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
    是继续,让我们的晚年生活留下更多的美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朝鲜华侨网上联谊会

GMT+8, 2025-8-25 20:19 , Processed in 0.0486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