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访李玉良——忆往昔峥嵘岁月(续二)
最近我在香港又一次访问了李玉良同学,请他接着上次的话题,谈谈回祖国之后的经历。 祖国第一站——龙 井 1967年2月,李玉良同一大批朝鲜华侨回到祖国,来到设在延边龙井市委党校的华侨接待站,这是专门为朝鲜归侨设立的,约有700—800人。当时由龙井市民政局长蔡宝珠负责,还有一位科员管理生活,还成立了归侨生活管理委员会,蔡局长指派李玉良,王焕永和陆远茂等人负责学习和管理工作。在接待站住了几个月后,有些年轻人显得不耐烦,要求组织红卫兵参加“文化大革命“,开批斗大会,当时那位管理生活的科员有私心,想利用归侨青年批斗领导干部,还有的人认为平壤高中解散过程中,有的老师压制了学生,也想批斗这些老师,于是这位科员私自制作了“朝鲜归侨造反兵团”的旗帜和红卫兵袖章。李玉良,王焕永和陆远茂等大多数归侨坚决反对成立这个组织。李玉良说:“在国外有一股热爱祖国的激情,拥护“文化大革命”,但回到祖国后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情景感到很不理解,也很不适应。”他认为,接待站是临时单位,归侨在这里等待安置分配,就像火车站的乘客等车,火车来了就各走各的路,为什么要斗站长呢?李玉良说:“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华侨的权益,要求政府尽早制定安置归侨的政策,这才是主要矛盾,造反不利于对归侨的安置分配,也搅乱了接待站的正常秩序,所以坚决反对这个事情,于是科员成立造反兵团的企图没有得逞,只好收场。”收集材料 书写报告 民政支持 蔡局长是一位复原军人,做事正直果断,在他的主持下,李玉良,王焕永和陆远茂发动归侨收集整理了朝鲜华侨遭遇迫害的材料,写成报告,自己动手刻蜡纸油印成文件,并盖上龙井市(当时是县)民政局的公章,上报至延边自治州政府、吉林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现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外交部等,目的是希望有关部门,对这批遭受迫害的朝鲜归侨难民给予安置分配,但报告发出后,等了半年渺无音讯,于是李玉良说:“我和王焕永、陆远茂、郑生源、赵福曾五人决定进京上访。当时蔡局长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经费自负。于是我们带上上访的材料,无票登上了火车到了长春转车,说实在的当时也没钱买票,也没钱吃饭,每人吃了一个鸡蛋,在长春站前喷水池旁,五个人照了一张像,又无票登上了前往北京的列车,列车上,王焕永组织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同列车员和旅客又唱又跳,还有同车的铁岭市文化馆的三位美女也参加了我们的队伍,热热闹闹到了北京。” 李玉良说,到了北京站乘公交车到了中侨委,国内司傅司长和国外司牛司长接见了他们,听取了他们的情况反映,收下了递交的报告材料,两位司长认为反映的情况很重要,帮助中侨委了解了朝鲜华侨受迫害的事实情况,这些难侨的要求也是合理的。两位司长还说会向中侨委领导汇报并上报国务院,待批复以后再通知你们,并安排五人住进了渤海饭店的二间标准房,安排在中侨委食堂用餐。当时,中侨委食堂到渤海饭店乘公交要五个站,每天五个人要三个来回,为了节省公交车费,王焕永和陆远茂到中侨委食堂打饭回来,二个人还能在路上捡几个烟头回来剥开,取出烟丝用废报纸卷起来过过瘾,真是可怜到了这种地步了!在京等待消息期间,他们五人还上访了外交部,也递交了带来的材料,还参观了清华大学的“文化大革命”的各种批斗会议活动。这一等就是三个多月,那时也没有电话,龙井接待站的情况也一无所知,后来听说,龙井接待站有人给他们五人贴出了大字报,说五个人拿了接待站的机密文件失踪了等谣言。正在这时,接到中侨委正式通知,中央新政策已下达至地方有关部门。
国务院 中央军委批转文件
1967年6月2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中侨委、外交部、公安部关于接待安置朝鲜归国华侨的请示报告》,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这批朝鲜归侨要以难民标准给予接待安置,每个人发给安家费,要依照归侨在朝鲜时的工作工种分配工作,工资待遇不低于国内同类工种的待遇。
李玉良等五位弟兄在中侨委看到中央文件后,喜出望外,高兴极了,中侨委当场又给他们开了按新政安置分配工作的介绍信和返程车票和路费,他们登上了北去的列车,返往龙井接待站。
八年恋情 终成眷属 他们从北京经过长途跋涉回到了接待站,已经人走楼空,李玉良不得不去扶余接待站找梁兰花,扶余民政局周局长说,梁兰花已去通化考试了,可能会安置在通化市,局长还说,你若现在不在扶余登记结婚就可能分配两地,将来再调动很困难,有的十年八年都调不到一起,于是,梁兰花考试后回到扶余办了结婚手续,真是八年恋情,终成眷属啊!当时是“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又在破四旧,本不想摆酒席穿婚纱,也没有钱办,但是,当时扶余的归侨很多,这些难兄难弟,同学朋友坚决要办席庆贺,既是庆祝中央对朝鲜归侨的好政策,也祝贺李玉良和梁兰花喜结良缘。有归侨到民政局申请了五十元补助费,又帮买了酒肉菜,正赶上有一批归侨在扶余参加厨师考试,这些厨师大显身手,做了四桌酒席,当时陈香兰、魏风美、王秀英、郑学义同学张罗婚礼仪式,新娘梁兰花用自己从朝鲜带来的纱布缝制婚纱,新郎借了郑生源的一套中山装,借了姐夫的中国布鞋,洞房是在一个旧仓库,梁兰花同班同学们把仓库的东西堆放到一边,腾出一个放床的地方,洞房就安排好了。酒席设在一农家院里,大家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在我们的祖国天地里欢天喜地,难侨们高兴极了。几天以后,李玉良又接到龙井站通知说,归侨中有大学文凭的三人另有安排,接待站中负责公安的吕同志先后送王大海到东风,送李玉良到白城,再送彭作满到万宝煤矿,从此结束了一年的接待站生活,在我们亲爱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征程。
后语: 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67年朝鲜华侨难民涌入祖国东北延边,安排在龙井接待站,很多难民向中侨委反映华侨的遭遇,李玉良等五位平壤高中同学,在龙井接待站,不贴大字报,不批斗老干部,不搞什么造反兵团,而是积极收集迫害华侨的材料,写出报告,并征得市民政局的支持,上访北京将真实情况向中侨委反映,也有一些华侨通过不同渠道向中侨委投诉和反映,才有了惠及朝鲜华侨难民的《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文件》,李玉良同学不愧是金日成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哲学专业的学习诠释了他的人生之路,他关键时刻头脑清醒,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主动向中侨委反映情况,懂得朝鲜华侨难民问题只有依靠国家政策,才能解决问题,只有祖国才是海外华侨的有力靠山。
附图片: 1、介绍信指明了对朝鲜归侨分配政策的文件
2、长春站前五人合影
3、北京中山公园
4、北京北海公园合影
5、订婚像
6、结婚照
7、参加婚礼的成员照
8、农家仓库用作新房
9、平壤师生合影
10、东北结伴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