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革命气节的智者 (上集)5月5日发表
内容简介
本作品纯属虚构,全部作品分上下集,上集共49集1 6万多字,下集共50集16万7千多字,全书共计32万7千多字。
故事的主人公叫彭世祥。本作品围绕着彭世祥成长的一生中,以他所经历的事情为主体展开的。本作品中借用了一些历史上伟人的名字,也借用了一些历史事件。不过,本作品的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和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本身毫无实在的情节关联,请读者不要误会。
本作品中的彭世祥,他从八、九岁开始,随同父母参加了当地的土地革命。父母在与中国封建势力的斗争中,都壮烈牺牲。之后,年龄很小的他,随同叔叔又参加了当地的农民起义,后来,这支农民起义的队伍,编入了共产党领导的百色起义的部队,年幼的彭世祥,从此也就算是加入了革命的行列。
他经历了闻名世界的五次围剿与反围剿,以及后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战火把这一名少年锻炼的非常沉着、机智,勇敢。组织上看他年龄太小,几次送他进入根据地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学习。因而使他具有了政治头脑,也具有了领导一方的领导才能。
当时为了抗击阻挡日军进攻广西,加强广西抗日武装的领导工作。组织又把世祥派到了广西。
为了完成新的任务,世祥改名冯尚武之后去了广西。为恢复被破坏了的南宁市地下党组织,他被派到南宁市地下党任党支书。他同几位地下党党员,共同运用才智,清理了叛徒,把地下党恢复了起来。在这次清理叛徒,恢复党组织的工作中,他做出了许多为人称道赞誉的事绩。
尚武来南宁的初期,正是抗战的中期,国共两党已经携手合作,全国抗战的形势正在形成高潮。尚武按着党的要求,他模范地执行了党的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方方面面有影响的人物,都动员起来。他首先组建了《抗日同盟会》,他又利用《抗日同盟会》的名望,号召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又以《抗日同盟会》的名义,说服团结了桂军南宁独立师师长。他又在桂军独立师师部,组建了以桂军独立师为主的《抗战总指挥部》,把各方的武装力量都纳入到抗战的轨道上来。
1939年日军在广西钦州湾地区登陆,一举攻占了广西南宁,紧接着又占领了军事要塞昆仑关。在这民族危亡的大局面前,国民党军内的积极抗日的力量,与日军做了殊死的战斗。
在这祖国的危难时期,故事通过尚武对《抗战总指挥部》所发挥作用的描写,说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巨大威力。他通过《抗战总指挥部》,很好地发挥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他们展开了敌后的游击作战,有效地打击了敌人,扰乱了敌人正常秩序,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使日寇昼夜不得安宁。迫使日寇不到仨月,便撤出了广西。
抗战胜利后,彭世祥转业到梧州市任地区党委书记。他在任上的这个期间,经历了土改运动、镇反和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他都是模范地执行了党中央的政策方针。自从合作化运动以后, 他发觉党的政策,开始向着偏左的方向发展了。反右斗争以及后来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四清等运动,党的政策呈现了越来越左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走“实事求是”路线的彭世祥,在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上,却感到有些手足无措了。他毅然本着坚持“人民利益”这个最高原则,以实践为基础,摸索出一条正确的工作路线。
在反右斗争时期,世祥为一些所谓有“右派”言论的人进行辩护,而受到政治上投机者的算计,世祥就以有严重右倾倾向的干部为名,调离了地委书记的岗位。实际上是被下放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了。紧接着又因他推行“包产到户”这一制度,而被当做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受到了批判和处分。因他犯有走资派错误,文革中又被造反派拘押遭到了群专,遭受了酷刑。世祥认为,自己不能去当做一名极左路线的牺牲品,而果断的逃脱了群专,隐蔽了起来。
一个党员在极左的政策笼罩下,还应不应该保持晚节?应该怎么去保持革命的晚节?在这非正常的情况下,彭世祥一系列的举措作出了榜样,他又用书面记录下了自己的思想意志,对这问题作了很好的解答。
作者 容春 2014年1月
目 录
(一)…………………………………………………………………(1)
(二)…………………………………………………………………(3)
(三)…………………………………………………………………(5)
(四)…………………………………………………………………(8) (五)…………………………………………………………………(10)
(六)…………………………………………………………………(12) (七)…………………………………………………………………(15) (八)…………………………………………………………………(17) (九)…………………………………………………………………(19) (十)…………………………………………………………………(21) (十一)………………………………………………………………(23) (十二)………………………………………………………………(26) (十三)………………………………………………………………(28) (十四)………………………………………………………………(31) (十五)………………………………………………………………(33) (十六)………………………………………………………………(35) (十七)………………………………………………………………(38) (十八)………………………………………………………………(40) (十九)………………………………………………………………(42) (二十)………………………………………………………………(45) (二十一)……………………………………………………………(47) (二十二)……………………………………………………………(50) (二十三)……………………………………………………………(52) (二十四)……………………………………………………………(54) (二十五)……………………………………………………………(57) (二十六)……………………………………………………………(59) (二十七)……………………………………………………………(61) (二十八)……………………………………………………………(63) (二十九)……………………………………………………………(66) (三十)………………………………………………………………(68) (三十一)……………………………………………………………(71) (三十二)……………………………………………………………(73) (三十三)……………………………………………………………(75) (三十四)……………………………………………………………(78) (三十五)……………………………………………………………(80) (三十六)……………………………………………………………(83) (三十七)……………………………………………………………(85) (三十八)……………………………………………………………(87) (三十九)……………………………………………………………(90) (四十)………………………………………………………………(92) (四十一)……………………………………………………………(95) (四十二)……………………………………………………………(98) (四十三)……………………………………………………………(100) (四十四)……………………………………………………………(103) (四十五)……………………………………………………………(105) (四十六)……………………………………………………………(107) (四十七)……………………………………………………………(110) (四十八)……………………………………………………………(112) (四十九)……………………………………………………………(114)
(一)
本作品的主人公彭世祥,他本是广西省东兰县袍里镇人,生于一九二〇年二月十二日,袍里镇距离东兰县城约一百多里,是一个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山区。这地方的住民,几乎都是些穷苦不堪的农民兄弟,壮族群众能占住民总数的三分之二。世祥的家庭虽然是汉族,因长年与壮族同胞生活在一起,他家的大人小孩不但精通汉族语言,也都精通壮族语言,在生活习性上,两种民族的风俗习惯,他们都很适应。这里的绝大部分农民几乎都没有文化,只是长年与土地打交道,受尽官府和土豪劣绅的的欺压、剥削。
二十年代初,我党早期的革命领导者韦拔群同志,就在东兰县一带,开始宣传革命,组织农民进行减租减息、抗苛捐杂税的斗争。
一九二八年前后,袍里镇的农民,也在这革命形势的影响下,由世祥的父亲彭云林带头,进行了规模巨大的减租减息、抗苛捐杂税的斗争。
彭云林在村里是极少数识字的农民之一,少年时,云林在东兰县他的姥爷家读过六年私塾,还在姥爷家学过武术,在村里他也算是一名有知识的能人了。他和同村的壮族兄弟,也相处的非常和睦融洽,形同壮族同胞。
云林是一位热心肠的人,由于会说两种民族语言的缘故,村里的大事小情,特别是与官府打交道的事情,人们都乐意求助于彭云林,云林是一位机智沉稳的人,事情只要到了他的手里,一般来说处理的都很恰当。不管大事小情,乡亲们都乐意让彭云林给拿个主意,并要求云林出面给予办理。云林还是一位有求必应的人,只要是村里乡亲们的求助,彭云林都是当仁不让,毅然地承担起这个当主心骨的责任来。这次减租减息、抗苛捐杂税的斗争,就是由彭云林领头干的。
斗争很激烈残酷。进入一九二九年八月,镇里的几家地主,也联合了起来,他们筹集了一大笔钱款,花钱雇来了东兰县军阀的部队。这些惨无人性的军阀的士兵,对当地的农民运动,进行了残酷地镇压。结果彭云林和他妻子,同时被军阀的部队抓走,因拒绝了恶霸地主的劝降,受尽酷刑之后,同时被杀害了。一起被杀害的还有五、六名骨干农民。当时小世祥没有在家,侥幸地活了下来。从此世祥就和他唯一的叔叔彭茂林生活在一起了。
虽然伤亡惨重,农民兄弟反抗压迫的怒火,却更加高涨,也更加团结。就在当年的十一月,袍里镇的农民又联合起周边的农民,在叔叔彭茂林的带领下,又组织了一次规模更大的农民暴动。矛头直接对准了当地的地主势力,毅然杀死了那几名为首的恶霸地主。
由于上次军阀的镇压,大家都怕重蹈覆辙。所以,共同决定:“宣布起义,成立起一支农民起义军。”
这支起义的农民军,开始时人数众多,一个月后,剩下的也只有六、七十人了。他们只能依靠那些落后的大刀长矛和敌人战斗,根本没有现代的武器——枪支。这些农民起义军,既没有政治纲领,又不懂军事,更没有后勤供给的保障。纯属一伙乌合之众,他们只能占山为王形同土匪。
就在这支队伍成立不久,彷徨不知下一步怎么干的时候,共产党领导的百色起义的部队,解放了东兰县城。大家在彭茂林的劝说和引导下,他领导的这支农民起义军,毅然决然地加入了百色起义的红七军,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
红军部队很欢迎这支农民军的加入,当时百色起义的部队,人数很少还不到三千人,是需要加速扩大队伍的。
当年彭茂林才二十二岁,还没结婚,他本是和哥嫂生活在一起的。哥、嫂牺牲后,茂林怀着满腔仇恨,心中充满了怒火。他一面照顾着世祥这个侄子,一面又决心要为哥嫂报仇。起义时,世祥虚岁才十岁,不能独立生活的他,也只能跟随叔叔,参加了这次的农民起义,给叔叔跑前跑后地传递消息。后来,又跟随着叔叔加入了百色起义的红七军部队。
彭世祥从小就机灵好学。他从父亲那里,把那些好的性格都得到了遗传。世祥从小就喜欢思考,遇事儿总是很沉稳,绝不去毛里毛躁地做事儿。从小父亲教他读书识字,又教他学会了武术。世祥把父亲的那点学问都学到了手,父亲会的那点武术也全学会了。世祥从小好武,经常带领村里的同伴,在河滩上练武。比摔跤,比上墙爬树,世祥都比别的孩子强很多,同伴们尊他为他们的头头。
来到红七军,对世祥这个小孩子来说,是一个新天地。部队本来是不收留这么小的孩子的,世祥又没有别的去处,部队也不得不把他收留下来,让他跟随着自己的叔叔生活起居。
打仗的时候,部队看他年龄太小,不允许他参加战斗,别的事儿他也干不了什么。后来,世祥却被叔叔所在营的营长看中了,这位营长让他在营部当了通讯员。由于世祥的头脑机灵,身手矫健会武术,再加上他又是个孩子,外出办事儿是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另外,世祥还会壮族语言,如果和壮族群众接洽办事儿,他也是得心应手的。所以,营部交给他的通讯联络任务,完成得非常好。
由于他的这些有利条件,世祥又被红七军政委韦拔群同志相中,让他进了司令部的通讯班,从此世祥就和他叔叔分离开了。
到了司令部通讯班,世祥就经常和红七军的领导打交道了,因为世祥本人会两种语言,又认识些汉字会武术,有这种能耐的孩童也是很稀少的,于是,他就很得领导们的赏识。
那时的韦政委,也算是一位知识分子了,当年他才三十五、六岁,是中国早期的革命领袖之一。他中学毕业后,又在陆军讲武堂学过军事;参加过农民讲习所的培训,聆听过毛泽东同志的讲课;也研究过大量的革命经典书籍,是一位早期革命的理论家之一。
韦政委是壮族人,也可能因为世祥是一个孩童,又会壮族语言,以及他身上的壮族的习性,特别是他还会唱壮族的山歌,这让韦司令对他特别地喜欢。韦司令知道世祥是一位烈士的遗孤,对他就格外地关心。他就像一位慈父似的关怀照顾着这小世祥,他看世祥认识很多字,而且很机灵好学。因为当时队伍上没有识字课本,韦司令就把一些红色的革命书籍和杂志,拿给世祥阅读,原目的是让世祥多认识一些文字。
世祥很幸运地读到了毛泽东的著作。毛泽东的这些早期的著作文本,有的是中央苏区用手工油印的单行本,也有的是国统区进步杂志社印刷的单行本或用原文登载的报纸或杂志。他现在还记得,很幸运地阅读了《中国各阶级的分析》、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等等著作。
世祥一接触到这些红色书籍,就产生了巨大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儿。对一个只有十岁,而且文化水平很低的孩子来说,领导们也没有指望他对这些理论著作,能够去作深刻地理解。只是为了对世祥的识字和学习有一定的好处罢了。都没有想到,世祥会那么认真地读了下去。文字和内容虽然苦涩难懂,世祥还是硬把它读完了。世祥简直就是囫囵吞枣,不过在这些著作里,几乎不再存在有他不认识的生字了。他的好奇心促使他向领导们来求问,他几乎每天都要找到某位领导,要求他来给讲解生字。特别是要求领导给于解释大量的单词,同时还要求讲解文章中那些不懂的内容。
几位首长不管怎么忙,差不多都会挤出时间,很高兴地给他做些讲解。其中韦拔群司令给世祥讲的最多,那些政治上的单词术语,几乎都是韦司令给他讲解的;从此世祥知道了什么是阶级,什么叫革命,也懂得了社会上存在着地主和贫雇农等等。红七军前委书记邓小平同志,却给世祥讲的最透彻。他把一些革命理论,进行深入浅出地分析讲解,使世祥对一些深奥的革命理论,也理解得较为透彻。由此,这个小世祥就懂得了不少的革命道理,成为了一个小小“理论家”了。从此以后,凡是毛泽东的著作,他见着就读,这习惯使他一生受惠不小。
一九三零年,根据上级命令,红七军奉命北上。红七军经过千辛万苦,打垮了前来袭击以及前堵后截的敌人,终于与中央红军一军团在湘赣地区会合了。
到了中央苏区以后,组织上看到世祥年龄太小,又安排世祥进入了培训军人干部的红军学校读了两年书。在学校里他是年龄最小的学员,也是学习最好的学员之一,他又学得了不少的革命理论。
回到部队,在警卫营当了一名小战士。就在这段军旅生活中,世祥认识了几位会武术的首长,他们教他武术,使他在原有武术的基础上,有了更长足的进步。
后来,世祥参加了五次的反围剿,在那些激烈残酷的战斗中,世祥得到了锻炼。特别是世祥的枪法,在战斗中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固定靶子可以说他能百发百中,对移动靶子的命中率也相当高。每次的战斗他都消灭好些敌人,因此他得到不少的奖励,现在世祥完全可以当一名狙击手了。人们看到他确实有能耐,都戏称他为“小老战士”。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