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733|回复: 9

华侨学校变迁记

[复制链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发表于 2012-3-18 19: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为了进一步学习交流朝鲜华侨教育历史,2012年3月16日经与撰稿人于承志兄长联系沟通,同意将他撰写的朝鲜华侨教育史料《华侨学校变迁记》一文在“朝鲜华侨网”上发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此文为1995年12月6-7日召开的“辽宁省第二届华侨历史研讨会”交流的史料,客观、详实、生动回顾了经过朝鲜战争洗礼朝鲜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事迹可歌可泣可敬。朝鲜华侨教育事业先驱者们呕心沥血,敬业奉献精神,我们将永远铭记!
        于承志兄长,现年73周岁,系朝鲜平壤中国人高中第二届毕业生,曾旅居朝鲜新义州市,1987年归国后任职辽宁省丹东市第19中学学生处,长期从事教育工作,1999年退休。谨此,向这位关心朝鲜华侨教育历史研究,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兄长表示崇高敬意和最诚挚的谢意!并祝福他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回顾历史,是为了不忘记朝鲜华侨过去的屈辱,更好的传承勤劳朴实、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挖掘和抢救珍贵朝鲜华侨历史史料,是我们这一代同胞的共同责任。我们要深入学习和发扬先驱们高尚、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发挥余热,从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出发,为谱写朝鲜华侨历史新的篇章作出不懈的努力!让朝鲜华侨历史在中国华侨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为了朝鲜华侨(归侨)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吧!
                                                                                                                                         梁森培
                                                                                                                             二0一二年三月十八日

                                                                                    华 侨 学 校  变 迁 记
                                                                                                于承志
         一九五0年秋季,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刚刚结束,空气中还飘散着火药味,到处弹痕累累,一片废墟。
        在朝鲜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共同关怀下,在平壤市远郊嵋岩里的山脚下,确定了建立一处华侨中学的校址。我们这一群因战争而失学的华侨子弟从四通八方汇集到一起,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所谓学校只不过是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几间民房,当时只有初一和初二两个班70多名学生,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教室,只好在吃饭的屋子里上课,没有桌椅,每个人找一块石头坐在上面,再用一块小木板放在膝盖上垫着写字。寝室的条件差,由于多年失修,炕上出水,不进烟火,屋顶透风,雪花都能飘到屋里。当时从国内挑选的优秀青年老师被派到华侨中学任教,第一任校长王建智是一位矮个儿、健壮、非常严肃的老师。在当时朝鲜处在百废待兴,困难重重,他带领全校师生白手起家,午前上课,午后劳动,自己动手盖教室和宿舍。没有技术也没有工具,就凭着双手和热情在寒冷的深秋硬是把教室盖起来了。记得当时没有水泥,就用农田里的黄泥抹墙,用小石板代替瓦盖在房顶上。由于没有盖房的经验,加上是在冬天施工的,可能是地基打的不牢,第二年春天就开始倾斜,只好用几根大园木在前面顶着。尽管是这样,同学们的心还是美滋滋的,因为这是在艰苦的环境下用自己的汗水修建起来的教室。衣、食、住各方面都有困难,可是同学们的精神却很乐观,没有想家的,没有打架的,都自觉的遵守纪律,刻苦学习。师生关系很融洽,每个周末的傍晚师生们在一起跳集体舞,歌唱和手风琴声回荡在偏僻校园的各个角落。
        在朝鲜战后经济恢复建设时期,学校的条件逐渐得到改善。1954年由郊区搬到市中心区域西章洞,以后又盖起了三层教学楼,各种实验室及仪器齐全,两栋宿舍楼,有设备完善的食堂、锅炉房。到1958年,学校发展成为有24个教学班近千名学生的完全中学,并且在同年培养出首批华侨高中毕业生。
         随着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所中学不能容纳逐年增加的学生,所以从1958年到1960年,先后在咸境北道清津市、慈江道江界市、平安北道新义州市又设立三所初级中学。
        从平壤华侨中学毕业的第一、第二届高中毕业生,有的被分配到地方华侨小学,有的直接留校任教,一部分被保送到国内长春、锦州师专学习,另一部分到朝鲜师大深造。这两届毕业生基本上都从事华侨教育工作。
        从事华侨教育工作的老师,从1960年开始陆续调回国内。我的初中班主任彭世辅老师、高中班主任高谨茹老师回国后,在新的岗位上从事更艰巨的工作。虽然分别后总想见一面,但却一直没能见到。可是他们三十年前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了努力工作,开创华侨教育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成为我们以后工作的榜样,激励我们在以后从事华侨教育工作中不断克服困难,努力工作。
        几年后,我们这些高中时代的同学,作为华侨教育事业的接班人,在各个中学又相聚了。被分配到新义州市华侨中学工作的先后有申永福、贾广亮、沈玉华、初昌泰、张建忠、刘锦礼、兰洪瑞、王本伦等同志。
        当时是执行中学义务教育制,教材是由中国提供的,我们分别担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中国历史等科目的教学。除了市内的学生外,还有住宿的学生,他们分别来自于平安北道、黄海北道的各个市郡。校长王秉忠、教务主任于受怡、指导员申永福与全体教师齐心协力,为了办好华侨中学这同一目标而努力工作。在工作中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午前上课,午后带领学生进行各种活动或家访,晚上备课。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很密切,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也很高,普遍受到尊敬,所以教师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并都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不辜负侨胞们的重托。
        1966年国内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后,两国关系开始不正常。1967年在咸兴召开了华侨学校校长会议,此后教学大纲的内容大幅度变更,除中国语文这一科目用中国语言教课以外,其他科目全部使用朝文教科书,用朝鲜语言授课。从1968年夏到1971年春学校先后被关闭,为了使学生不失学,在没有教学经费,华侨教师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在当地华侨负责人高洪庆的带领下,教师崔国荣、贾光亮、张建忠、闻昌和等我们几个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学生一天也没有间断学习。
        1971年两国关系开始好转,朝鲜政府向学校派来了校长、朝鲜教师,教学经费及用品也开始供应。后来又把原旧校舍拆掉,盖起了三层的教学楼和两层的学生宿舍楼。为了改善师生的生活条件,又分给学校2000坪土地(约10亩),配备了一辆牛车和汽车,建设了养猪场,住宿生的副食做到自给自足。在实习地里按季节种有大白菜、玉米、黄瓜、土豆、西红柿、胡萝卜、芹菜等,教师带领学生播种、间苗、锄草、施肥等作业,不但为学校创造了财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都学会了一些劳动本领。
       学生们除了在学校参加劳动,还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每年的春播和秋收季节定期到农村参加劳动,吃住在市郊的村民家里。主要的劳动是拔秧苗、插秧、种玉米等,秋季主要是收割稻子、运稻捆、玉米棒。学生们的伙食很好,每人每天补助0.80元伙食费。除了供应蔬菜,还定期杀鸡、羊、狗改善伙食。学校教学建制是这样安排的,全校为一个大队,各个班级为中队,中队内又每10人为一个小队,每天每个班有专人检查作业及课堂纪律、宣传等情况,每周总结一次发流动红旗。劳动虽然很苦,却都很积极乐观,劳动间歇时有读报、唱歌、游戏等活动,有时个别学生病了,在住处休息一会儿又继续参加劳动,通过劳动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加珍惜农民的劳动果实。稻子收割后运到脱谷场,稻田地里到处有散落的稻穗,学生们以小队为单位站成一横排把每块地里的稻穗拣的干干净净。每个中队的伙食都是学生自己管理,运菜、运粮、做饭、发放等都及时完成。学生的很多劳动本领都是在支农劳动中学到的。许多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在回忆学生时代的生活情景时,都很有感触的说,一生中最幸福的年代也是难忘怀的就是学生时代。
        做教师的必须用慈母般的心来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才能与学生产生真挚的感情,学生的半数是住宿生,年龄才十二三岁,远离自己的父母,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可是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却无忧无虑地生活和学习,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老师到校后首先到宿舍去看望学生,遇有生病的学生就带他去医务室看病、领药,所以学生对老师很尊敬,有什么心里话愿意和老师交谈。学校经常给学生过生日,每月组织一次,把同一个月的学生组成一桌,改善一次伙食,虽然不如在家里那样丰盛,但是心里非常高兴,感谢老师的精心安排。除了在生活上给矛关心以外,学习上经常给他们辅导,学生汉语水平差别悬殊,有从华侨学校毕业的,还有从朝鲜小学校毕业升入华侨中学的,有的甚至连话都听不懂。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义务教务法,更主要的是为了让旅居海外华侨的下一代学会自己祖国的语言和文字,作为一名华侨教师有义务教好这些学生。课堂上要按教学大纲的规定讲授内容,只好利用课外时间从入学开始就组织学习小组,从汉语拼音学起,一字一句的教,并想方设法弄到一些浅显易懂的中国读物让他们经常阅读。这些学生很理解家长的心愿和老师的辛苦,学习很卖力,进步很快,毕业时汉语会话流利,掌握一般语法知识,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很大。
        从1980年开始,国内的两所华侨大学广州暨南大学和泉州华侨大学恢复招收海外华侨学生入学,这对学生和家长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学生更加自觉地勤奋学习,由于教学大纲的规定所限,语文水平很低,其他科目用朝语授课(不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政治)。为了使学生有更多升学深造的机会(华侨学生不能升朝鲜大学),我们几名华侨教师就利用每天晚上给学生补习语文、中国历史、中国地理、英语知识,星期天也不休息,每天晚上结束后回家10点多才能吃上晚饭,而且是毫无报酬的,谁也没有怨言。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每年都有几名学生经过驻外使馆组组织的考试被选送到国内继续学习。近十年间,新义州华侨中学有30多名、4所中学共有百余名学生先后在集美华侨补校和华大、暨大学习。现在很多学生已毕业分配到祖国各地工作,为祖国的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才华。
        现在朝鲜各地10余所华侨小学和4所中学任教的30多名教师,为了培养华侨子女成为有知识的后一代而在忘我的工作着。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能做出更大的成绩!

        (说明:本文系按1995年12月“辽宁省华侨历史研讨会”交流史料原始件打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19: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图为于承志兄长1995年撰写的《华侨学校变迁记》一文影印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91

回帖

30

积分

骑士

积分
30
发表于 2012-3-18 22: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了这一篇关于新义州中学的文章,作为此校学生深感亲切,对老师的辛劳深表感激之情。于承志老师为人师表,德高望重。
可谓“首屈一指”的好老师。谢谢森培学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85

回帖

4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
发表于 2012-3-18 23: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梁森培)帖子
      看了于承志老师撰写的朝鲜华侨教育事业史料,《华侨学校变迁》一文,让我了解到了在艰苦的环境下,曾经在新义州中学任教的老师为了传承祖国文化和培养华侨子女成为有知识的后一代付出了艰辛和心血,做出了重大贡献。谨此,向这些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主题

3046

回帖

700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002
发表于 2012-3-19 06: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s:152]  [s:151]  [s:141]  [s:141]  [s:143]  [s:142]  [s: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298

回帖

5611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5611
发表于 2012-3-19 10: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s:152]  [s:151]  [s:143]  [s:141]  [s:1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9 19: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 阅读于承志老师撰写的《华侨学校变迁记》,使我进一步感受到华侨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艰难和来之不易的今天。我的爱人同样曾就读于新义州华侨学校,得到了老师们的尊尊教诲,没有先驱们昔日拼搏努力,不会有曾经的辉煌!他们为华侨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我们将永远铭记先驱们的历史功绩!
            [s:149] [s:1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774

回帖

6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
发表于 2012-3-28 10: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梁培森)的帖子

虽然同为华侨学校教师,但由于地域相隔较远,当然主要是信息闭塞,我对新义州中国人中学的情况并不了解。于承志老师的回忆,弥补了我这段空白,对新义州中学这段历史有了了解。也令我回忆起在元山华侨小学工作时,辅导当地华侨学生中国语文,考取暨南大学的往事,很有同感。谢谢你的转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1: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霖龄兄帖子:
        网上交流知悉您曾从事过教育工作,教师岗位既光荣也艰辛,做过教师的人自然感受到为人师表甚难,我也有同感,在朝鲜那种环境下更为艰难。能有朝鲜华侨子女进入暨南大学深造,除了祖国政府的特殊关怀以外,也与您等华侨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执教分不开,谢谢您为华侨教育事业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奉献!
      
       [s: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1: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同学的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朝鲜华侨网上联谊会

GMT+8, 2025-8-27 23:57 , Processed in 0.03925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