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夜星光 6】
坚持“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长期方针
使有限电力发挥更大作用
——在辽宁省“三电”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丹东毛绢纺织厂 (撰稿:萧辉政)
当前,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在全国范围内一个以生产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正在蓬勃兴起。
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只有努力增加生产,降低消耗,增加盈利,才能
解决实现四个现代化所需要的雄厚物质基础。
几年来,我厂广大职工在学大庆,赶鞍钢的群众运动中认真贯彻华主席、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三电”
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始终坚持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做到节电保生产,增产又节电,生产面貌不断改观。
去年八项经济指标全面完成,工业总产值比计划超过11.54%,上缴利润比计划超过13.2%,全年实际与计
划比节电达765,600多度。用节约下来的电力,可以为国家多织长毛绒150,000米,相当于我厂半年的长毛
绒产量。
在增产节电中我们第一个做法是:坚持“革新、改造、挖潜”。
我厂是一九五二年建成的,机器设备大多数是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东西,工艺落后,设备笨重,耗电
量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发动职工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大搞“革新、改造、挖潜”,在努力节约的前提下
增加生产。据不完全统计,一九七八年来全厂共实现重大节电措施十五项,节电达788,000多度,相当于我
厂全部用电量的十二分之一。也就是说,通过“革新、改造、挖潜”,我们给国家节约了一个月的用电量,做
到了用电单耗年年降,生产幅度年年升的良性循环,收到了明显效果。
在“革新、改造、挖潜”,促进增产节电的工作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1. 大搞技术革新,不断采用新技术。
我厂的自捻纺纱“三结合”小组,学、创结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高速度地建成
了全国第一座自捻纺纱车间,打破了几百年来沿袭的老工艺,实现了“纺纱不用锭”的理想。自捻纺纱机具有
体积小,效率高,工艺先进等优点,是纺纱工艺的发展方向。这种机器不但占地面积比原来的环锭细纱机减
少一半,劳动力也节省一半,而且效率提高了26倍,用电单耗下降了52%,平均每年节电162,000度。在这
个基础上,一九七七年又对工艺进行了改革,降低了自捻机的断头率,提高了台时产量,一年又多节电
98,000度。我们没有因此而满足,针对自捻机光电管自停装置耗电量大,动作不灵敏等缺点,大胆改革,
去年试验成功了干簧管自停装置,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取消了稳压器,一年可节电108,720度。这
样以来,光自捻机一项,一年共节电368,700多度,节电价值达25,800多元。
毛织车间革新小组在长毛绒织机原来经轴小卷装的基础上,群策群力,反复实践,改造成功大卷装,
由原来12天换一次经轴延长到24天换一次,增加了实际制绒时间。时间就是产量。这样以来,每年累计
可增产长毛绒40,000米,节约因换经轴剪掉的毛纱1,500公斤,节电量达4,000度。
轴流风机是纺织行业调整车间温湿度的主要设备。一般使用的都是铸铁的,总体约有1吨重,光转子
部分就有200公斤,电动机带动它要耗费不少电力,而且检修起来笨重且不安全。我们为了革掉这只“电
老虎”,就组织空调工人利用去年元旦和春节全厂停产检修的机会,对四台轴流风机全部改成玻璃钢结构,
转子的重量只有40公斤,通风量显著增加,维修工作轻巧简便,设备容量减少了40%,一年给国家节电
62,000度。
2. 抓节电项目,一鼓作气,丝毫不放松。
在增产节电的工作中,我们觉得无论是搞工艺革新还是设备改造,不能坐等其成,一味追求“大、洋、
全”,而是要通观全局,从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要有一股子劲,只争朝夕,一抓到
底。就拿上面安装玻璃钢轴流风机的事儿来说,风机主件已准备就绪,可是机配件一时加工不出来,工
期已经临近,眼看着项目上不去。是等,还是上?要是上,就得花力气,下苦功;要是等,则恐怕到今
天也实现不了。于是,我们就四出求援,最后东沟县的一个社办小厂答应给加工。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动
力科选派有经验的工人搬到社办工厂去住,边制造,边验收,边组装试车。那时电力也很紧张,经常停电,
为了争取时间,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电就干。并且把一些急用的加工部件,不远百里地背回工厂。
就这样,短短时间内,终于把这项工作完成了。
上面提到的自捻机干簧管自停装置也是这种情况。原设计的铜质自停盒3个月才加工出来4个,72台自
捻机都上,至少得等1年。这时,电气工人想出用有机玻璃代替铜质自停盒的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在
兄弟工段的帮助下赶紧制做。试用的结果比原设计的要好,不但节约大量铜料,而且还大大提前了工期,
使节电项目立见成效。
3. 采取相应措施,严防“跑、冒、滴、漏”。
过去我厂存在漏水、漏气、漏风、漏油、漏电的“五漏”现象,浪费了大量电力。为了堵塞跑、冒、滴、
漏,降低电力消耗,动力科水道小组对工厂家属十四个生活用水龙头,加装了阀门弹簧装置,。用水时一
压,不用时弹簧将阀门自动闭合,杜绝了长流水,每年节水540,000吨,折合节电11,000度。对生产用电
施行了严格控制,加强回水的维修,更换了几十个洩漏阀门,基本上杜绝了漏水、漏气现象。
对电气设备坚持开展升级活动,使一类设备达到71.4%,二类设备28.6%,消灭了三类设备,减少了
漏电,保证了安全生产。对厂用生产照明和家属生活照明摸清底数,严格管理。全厂更换了945盏大灯泡,
消灭长明灯,合理控制照明,每天节电达200度。
小洞不堵,浪费无数,只有严加管理,堵塞漏洞,才能做到既增产又节电。
4.大挖无功潜力,向“无功”要电
近几年来,我们虽然抓了设备升级,但忽视了设备利用率,所以无功损耗过大问题始终未能解决。在
“一查四定”中,先后调整了变压器、更换大马拉小车电动机,改变电机接线,停运不合理的电动机,共减
下变压器710千伏安,电动机147千瓦,使用电力率由0.77提高到0.82。由于没能达到0.85,被罚款的局面
仍未扭转,仅七七年就被罚款3,700多元。去年五月我们组织投运了电容器,使力率提高到0.92以上,不到
一年的时间里,就得到奖励9,320多元,扭亏为盈,结束了长期被罚款的被动局面,收到了良好经济效果。
在增产节电工作中,我们第二个做法是,加强领导,搞好管理,抓住增产节电的关键。
节电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通过
几年来的工作,我厂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上下结合、供用结合、专群结合的管电网,厂子由党委主管领导亲
自担任组长,下至车间、工段都有管电机构,日常工作由动力科和计划科负责,同时设立计划用电和节约
用电的四大员,即调度员、统计员、检查员、生活用电管理员。
在加强领导,搞好管理,保证增产节电方面,我们注意做到这么几点:
1. 抓基础,搞好定额管理。
基础工作是个带有根本性的工作。基础工作做好了,就能给我们提供直观数据或用电消耗依据,便于
管理生产。为了改变过去吃大锅粥,乱摊消耗的局面,我们首先按每个车间,不同的工序分别装了一百块
电度表,加强计量管理。同时对全厂一百多道工序,逐台设备测定过程用电单耗,参考历史耗电最好水平,
重新制定先进合理的耗电定额。在组织生产安排用电上,做到“五有五统一”,其中“五有”是:用电有计划、
耗电有定额、节电有措施、管理有制度、考核有标准。“五统一”是:用电指标和生产计划统一计划平衡、
统一下达、统一调度、统一考核、统一总结评比。这样一来,做到了用电心里有底,管电胸中有数,取得
了生产用电的主动权。
2. 抓制度,层层落实。
做好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必须狠抓各项制度的建立,严格用电纪律。我们规定各车间需要增加用电
容量时,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计划部门核准同意、厂主管领导批准,才能报动力科施工。这样能杜绝乱
接乱拉电源的情况,不但防止了浪费,而且还保证了安全生产。
对违章用电者,按《全国供用电规定》的原则严肃处理。我们曾对普查中发现的使用电炉子和点大灯
泡的人,根据情节分别给予罚款十到九十元的处分,既教育了本人,又严肃了纪律。
3. 抓竞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在开展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我们把计划和节约用电作为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为了不使自己车间
在评比中受到影响,同志们在工作中广开节电门路,为节电争做贡献。生产中不开“空车”、不开“半面机”,
做到“机停灯灭”。中班和夜班职工吃饭时采取集中吃饭、集中休息·、集中照明的办法,改变了过去一亮一
大片的浪费电的现象。
为了充分发挥电工队伍在节电工作中的骨干作用,我们把节电和减少停机率、增加开台率,做为电气
维护工人开展小指标竞赛的主要内容,定期评比考核,扭转了过去那种电工只管供电不管用电,机转人闲
的现象。仅去年一年,电气工人合理控制车间照明,消除不合理用电等方面共节电15,000多度,减少停机
台时265个。事实证明,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开展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组织广大职工群众
投入到这场运动中去,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最好方式。
我厂在市委和市局的关怀帮助下,在增产节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去年召开的东北三省“三电”工作
会议上被授予《“三电”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但是我们所做的工作,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
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当前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冰山溶,长河开,“四化”春潮滚滚来。在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要时
刻,在增产节约运动的高潮中,我们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以增产节电的更优异成绩,向伟大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献礼!
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