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361|回复: 5

蹉跎岁月

[复制链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发表于 2011-12-1 10: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的一生不平坦,会有许多坎坷,全家回国时由于受当时环境影响,遗弃了在朝鲜的房屋等所有资产,回国后一贫如洗,成为“无产者”,犹如“难民”。        
       1966年10月18日午夜入住丹东浪头华侨收容站后,当月28日,第二批朝鲜华侨被“一鞭子赶”安置到盘锦。不日,我随即被收容站领导安排到食堂做炊事员工作,一干就是5个多月。随着中朝关系的不断恶化,国内对越境朝鲜华侨接待工作由不公开转为公开挂牌接待,1967年3月,收容站由丹东市浪头镇迁移到丹东市区鸭绿江大桥东侧原丹东市政治干校院内,对外公开挂牌为“丹东市朝鲜归国华侨接待站”。到市区后接待站的各项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每个家庭都能有一个单元房间。随着回国华侨的不断增多,接待站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我也不再作食堂炊事员工作。在接待站期间,站里的领导经常组织大家在一起进行政治学习。之前,在接待站的华侨经常参加一些重体力劳动,如到浪头砖厂用手推车向砖窑里推砖坯等活计,受了不少累和苦。
       1967年初开始,中侨委和省侨委的领导多次到接待站做安置动员工作,号召和要求在接待站待安置的华侨都到盘锦去。之前,大家听说盘锦有“四大”,即:风大、水泡子大、厕所大、蚊子大,生活环境非常艰苦,因此,许多家庭不愿意到盘锦,有些人无论侨委和接待站领导怎样劝说动员就是不去盘锦,还有的人为了不去盘锦,自行脱离接待站去国内其他地方寻求另行安置。同年3月下旬,省侨委的领导再次到接待站作安置动员工作,他们对我说:“盘锦有中学,你到盘锦后可以继续上学读高中”,动员我和全家到盘锦。在省侨委和接待站领导的一再动员下,全家随第三批华侨共6家、30多口人被安置去盘锦。5月9日晚上,一行30多人从丹东站上车后乘坐由接待站安排的一节列车包厢,经过一夜行驶,10日下午抵达沟帮子火车站,下车后换乘农场派来的“解放”牌卡车接去农场。当时的盘营公路正值春季“反浆”季节,路面坑洼不平,一路颠簸,走走停停, 70多公里的路程行驶了近四个多小时才到农场。到东方红大队后,因等待入住三角洲地区在建的华侨房屋,被临时安置到东方红大队“十八间房”居住,全家八口人挤住在青年点的一间半房里。由于平生第一次住平房,进屋后有一种压抑感。夏季因住房狭窄,蚊虫又多,晚间睡觉只好关紧门窗,犹如在蒸笼里,热的汗流夹背,让人透不过气来,这是我到盘锦后第一感受。
       盘锦位于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历史上这里是“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退海之地”,满眼是盐碱滩涂和连绵无际的芦苇荡,人烟稀少,被称为辽宁的“南大荒”。盘锦有“四大”之说,风大、泡子大、厕所大、蚊子大;俗称“一年两季风,每季刮半年”。由于土壤盐碱度高,本地不产蔬菜。饮的是泡子水,降大雨后水泡子、厕所、猪圈水连成一片,这样的自然条件,就连地道的东北人都难以立足,可谓条件艰苦。为了生存,大家在环境恶劣艰苦的条件下,发扬朝鲜华侨吃苦耐劳、顽强拼博的精神,同甘共苦,共命运,克服重重困难,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创建新的家园。1967年垦荒造田900亩,当年水稻产量63万斤,扣除口粮上交国家商品粮51万斤,第一次在一片荒凉并不肥沃的新土地上收获了果实。
       1966年5月,原定由中侨委拨专款在盘锦垦区大洼辽河三角洲地区开发建设华侨农场,并于1967年初开始动工建房,安置5月10日及陆续到盘锦的朝鲜归侨。1967年秋季,由于中苏关系恶化战事一触即发,因备战需要,三角洲中心区即将建成的华侨房屋等设施整体移交给沈阳军区,其区域作为部队农场。在这种情况下,1968年初农场不得已在东方红大队北侧加盖5栋砖石结构平房,解决5月10日以后安置到东方红大队朝鲜归侨家庭的住房问题。当年冬季房屋建成后,根据家庭人口全家分得了3间砖平房,当年冬季便匆匆入住。
       1967年,正值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高潮,全国各地许多归侨云集北京,同年夏季开始,东方红大队许多归侨进京上访,要求解决工作安置不合理等实际问题。当时,朝鲜归侨政治上面临两大问题:一是“非法越境”,二是所谓“政治历史不清”,这两个问题较长时期内给广大华侨身心、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大伤害。为此,1967年10月,我曾给原中侨委去函咨询,不久中侨委信访部门随即复函答复关于华侨“阶级成分”划分等问题。
       1968年春季,为了改善居住在东方红大队朝鲜华侨的饮水条件,大家共同携手改造大队西侧原日伪时期遗留的一处饮水泡子。大家白天下地泡田整地,夜间加班清理水泡子里的淤泥,过滤装置没有木碳,几位行家里手自己连夜烧制,大家通宵达旦干的热火朝天。六七十年代的盘锦一片盐碱地,雨后天晴地表面一层盐碱,没有园田,蔬菜靠到外地去买。朝鲜归侨有淹制辣白菜的习惯,本地又不产蔬菜,到外地去买又缺少运力。同年秋冬季节,原在东方红大队务农,后被调整安置到盘山汽车队的几位归侨司机,白天上班,晚上加夜班去盘山高升和喜彬等地往东方大队拉运白菜和萝卜,解决全村归侨淹制辣白菜焰媚之急,体现了大家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个年代春季插秧提的口号是“不插6月秧”,上班“放卫星”,早晨天不亮下地,天不黑不收工。盘锦处于辽西地区,4-5月份气温还比较底,风又大,华侨职工在缺少水靴子的情况下,赤脚趟着冰冷的水在稻田地里进行平整土地、插秧等。农忙季节口粮不够,生产队就用水稻脱谷扬场后剩余的稻憋子粉碎加工成类似“打糕”的食品分给大家食用。还有的家庭妇女在秋翻地时跟随在拖拉机的后边,捡拾鼠洞里的稻穗。村里的归侨青年人为了“时尚”,5元钱买一双鞍山“五七大军”带来的旧劳保翻毛皮鞋,鞋表面用砂纸打磨抛光后涂上黑色鞋油当皮鞋穿。家里用的照明灯泡是低瓦数的再生灯泡,口粮凭证和标准供应,日常生活用品凭票或粮证、户口本到指定商店购买。 在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大家在田间劳动干劲十足,没有任何怨言,任劳任怨。家里由于人口多、收入少,连年欠大队的款,后来在农场追缴欠款时,家里的自行车作为唯一“大件”上缴大队抵了部分欠款。这种困苦的生活,使我认识到人生旅途的艰难,也磨炼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拒怕任何艰难困苦,面对艰难险阻,下定决心,自力更生,克服万难。
       六七十年代,在生产队劳动一天挣一个工日,收入不足1元钱,被褥、鞋帽和简单的家庭生活用品都是安置到盘锦时政府用华侨安置费给添置的。家里的口粮不足,母亲绞尽脑汁调剂家里的饭菜。由于家里缺钱,不得已将母亲由朝鲜带回国珍藏几十年的十几块银元到中国银行以每枚15元的价格兑换成现金,用做家里的生活急需。我在家里还算挺幸运,安置到盘锦后,在田间劳动时间并不长,不久即被安排到大队任职现金会计,国内恢复招生后被选送到师范读书,毕业后分配到中学任理化教师,月工资收入30多元,微薄的收入维持家里的生活。
       文化大革命期间,所在农场的党委书记、场长等干部在运动中遭到造反派的严重迫害,被揪斗、游街、抄家,批斗中还经常遭到殴打。东方红大队归侨职工在运动中不参与任何派别组织,不上街游行,不搞打砸抢,敢于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保护领导干部免遭迫害。由此,农场的一些领导干部与东方红大队归侨们结下了不懈之缘。在那个无序的年代,广大归侨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安分守己,坚守岗位,在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同心同德,共舟共济,确保了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好的收成,体现了朝鲜华侨的传统美德!
        那个困苦的年代已经过去,历史不会忘记朝鲜归侨艰难的创业历程,盘锦市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凝聚着朝鲜归侨的心血和汗水,历史将永远铭记!
       前进的道路是光明的,新世纪、新时期为我们大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愿我们大家铭记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为辉煌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774

回帖

6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
发表于 2011-12-1 14: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蹉跎岁月”,很受感动。它填补了我这段历史真空,让我受益匪浅。当年文革初期,不少朝鲜华侨回国,其中也有我的哥哥、弟弟,但具体经历并不清楚,感谢你为我补上这一课。你们的奋斗历程将永远鼓舞我奋发前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774

回帖

6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61
发表于 2011-12-1 15: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段历史也填补了你的学历,让我更清楚了你的经历。难怪你电脑运用得心应手,不愧“朝鲜华侨网”高手,佩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主题

1240

回帖

185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5
发表于 2011-12-1 16: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梁森配同学:
蹉跎岁月真实概括了, 六十年代朝鲜归侨艰难生活经历和创业精神,给后来朝鲜归侨补上了珍贵一课。激励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298

回帖

5611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5611
发表于 2011-12-1 16: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s:1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2321

回帖

5221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5221
发表于 2011-12-2 09: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s:142]  [s:151]  [s: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朝鲜华侨网上联谊会

GMT+8, 2025-8-26 05:41 , Processed in 0.03968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