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14 19: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丹东历史悠久,1982年在东沟县(现丹东东港市)发现的“前阳人”洞穴遗址证明,早在1.8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了。东沟县的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五六千年前,丹东地区就出现了农业、捕鱼业和较高水平的手工业。 据史料记载,丹东在唐尧时,归属看州领域,虞舜时属营州管辖,战国时是燕国的东部边疆要塞。秦朝时,丹东属辽东郡,一直延续到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丹东是前燕,前秦、后燕的势力范围,除东部地区曾被高句丽割剧外,仍属辽东郡管治,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丹东地区全部被高句丽割剧。唐总章元年(公元608年),收复辽东,设置安东都护府,丹东地区属安东都护府,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靺鞨(mohe)族所建立的渤海国,曾以今丹东市区一半为鸭绿府。辽代,丹东为熟女真辖地。在今丹东所辖的东港、凤城 境内分别置寅州和开州,并在今丹东市郊的九连城设来远城。金代,丹东属婆速府路。 元朝,丹东属婆速府,后改巡检司,西部兼有盖州建安县地域。明朝,丹东地区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建汤站堡,次年建锘城。明万历四十六年,在有名的“尔浒”之战之后,后金乘胜攻取辽宁各地,从此丹东属后金势力范围。后金为加强边境统治,将沿江居民全部内迁,以今东港市十字街以西为禁区。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政府宣布“东边地带全部开禁”。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清政府设凤凰厅和安东县,次年设宽甸县,并以凤凰厅为首府统辖全境。1876年安东设县治以后,随着鸭绿江水运的开发,最先在今市区的沙河镇一带形成人口比较集中的城镇。安奉(丹沈)铁路建成后,由于开埠通商,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形成带状格局。 1937年,伪满洲国始设安东市。当时,安东市与安东县(今东港市)并存,同属安东省管辖,为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统治辽东的中心。抗日战争胜利后,丹东先后经历了两次解放 。1945年9月丹东首次解放,成立安东市民主政府,隶属安东省,丹东是省民主政府所在地。1946年10月后,安东省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1947年6月丹东市第二次解放 ,安东省和安东市民主政府迁回丹东。1949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对东北各省重新划分,撤销安东省建制,其所辖地区与原辽宁省合并,成立辽东省,省会为安东市。 1954年,辽西、辽东两省合并成立辽宁省,安东为省辖市。1959年,安东、凤城、岫岩、宽甸四县为安东市所辖, 1966年增辖庄河、桓仁两县,1969年划出。1965年安东市改称丹东市,取“红色东方之城 ”之意。成为辽宁省的省辖市。1985年,国务院批准丹东市为甲类对外开放城市。1988年丹东被国家列为沿海开放城市,丹东口岸被列为国家一级口岸。
<DIV js-added-area?>
朝鲜华侨
20世纪中期有华侨15万人,其中90%以上是山东人。山东与朝鲜半岛隔水相望,
水上交通极为方便;陆上,辽宁、吉林与朝鲜山水相连,许多山东人通过水上、陆上
两条渠道到达朝鲜。
中朝两国人民彼此侨居的现象,虽然从殷商时期起,一直绵延不断,但在清政府
实行海禁期间,则明显减少。从清末开始,流入朝鲜的山东人才逐渐多起来。朝鲜华
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是汉城、仁川,其次是新义州、平壤、镇南浦、元山、清津、釜
山、大丘、群山、木浦等地。1910年山东籍华侨约1万人。
日本吞并朝鲜后,朝鲜农村的劳动力不能满足其需要。时值中国动乱,自然灾害
连年不断,人祸天灾,迫使大批山东农民和破产的小手工业者流入朝鲜谋生。1922年
朝鲜全境已有山东华侨10万人左右。此后,直到1931年“万宝山惨案”前仍有10余万
山东华侨。“万宝山惨案”后,朝鲜国内掀起反华排华浪潮,许多华侨被迫回国,华
侨锐减至三四万人。但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战争的需要,加紧掠夺朝鲜人民的资源
,仍需要大批劳动力。因此,日本侵略者以骗募和强抓的方式搜求华工。到1945年日
本投降时,在朝鲜的山东华侨、华工达5万人。
朝鲜在抗美救国战争期间,由于祖国号召华侨回国,到1960年,华侨人数下降到
2万人。70年代只有六七千人。目前又增到22133人。
朝鲜华侨的职业
旅居朝鲜华侨的职业,有三种类型:一类是业主,包括经营商业、饮食业、工业
、农业和运输业的合股、独资企业与小商小贩、小手工业等;一类是华侨工人,包括
自谋工作和被招募从事职员、店员和各种劳动工人;一类是自由职业者,包括教师、
医生、艺人。这三种类型人中,以华工为多,占总人数70%左右。其次为自由职业者
。
一、业主
他们手中都有为数不多的资金,开始作小本生意,如开杂货店、小商店、馒头铺
、火烧铺、碾坊、豆腐坊等。自家经营或雇佣华侨作店员、职员。待有了一定的积蓄
后,即扩大经营,开设贸易行、饭店餐馆、绸缎布庄、茶庄、首饰店、药房、洋服店
、理发店、工厂等。20世纪20年代,为朝鲜华侨经济鼎盛时期,那时华侨经济实力甚
强。设在汉城、仁川、釜山等通商口岸的贸易商行,从中国进口大宗绸缎、布料、棉
花、成衣、粮食、盐、蒜、辣椒以及土产品,而后批发给各道、郡的集镇华侨小商店
、小商贩销售。1920年前后,朝鲜共有华侨饭店400余家,汉城、仁川等地,华侨已开始
开设餐馆。当时华侨开设绸缎布庄很多。1923年华侨在朝鲜总收入为2260余万元,其
中730余万元为绸缎布庄收入。1893年,华侨商人出巨资与清政府驻朝鲜使馆合办华
侨轮船公司,营京(汉城)仁(仁川)间的水上运输,后开办上海──山东(烟台)-仁川
定期航运。同时开办马车公司(40辆马车),经营京仁间陆上运输。华侨经营工业者为
数不多,1912年为1919人。主要有缫丝、纺织、织袜、造纸、砖瓦、铸造、机械、石
器、木器、服装、仪器、油脂、烟、酒等种类。大多为中型企业。但它在当时朝鲜工
业总产值中占有相当比重。如1927年朝鲜工业总产值为1.9415亿元;日本人在朝鲜的
工业总产值为1.3133亿元;华侨工业总产值为1759.0978万元。华侨农业主要是种植
蔬菜。1929年发展到3039户、11080人。主要种植白菜、黄瓜、韭菜、芹菜、葱等。
1923年,仁川、富平等地销售额达10万日元。
二、华侨工人
朝鲜华侨工人基本上是三种:一种是城市工人,一种是矿场工人,一种是被日军
骗募、强征修机场、铁路、公路的工人。
华侨城市工人,指在城市各种行业做工的工人,其中有建筑工人,各类工厂工人
,商店店员、职员,码头工人,烧窑工人,石匠,木匠,铁匠,瓦匠,车夫,厨师,
佣人,杂工等。华侨城市工人,在华侨城市人口中占很大比重。如1911年,汉城华侨
人口约为1400-1500人,而其中500名为石匠、木匠、烧窑工、杂工、佣人。华侨城市
工人以木器、金属、纺织、机械、窑工、仪器等行业为主。以1931年为例,纺织261
名,金属508名,机械113名,窑业400名,化学70名,木器1595名,印刷9名,仪器35名,
电气15名,其他108名。他们分布状况是北部多,南部少。仍以1931年为例,京畿60
名,忠南52名,全北27名,全南72,庆北50名,庆南57名,黄海190名,平南143名,平
北1819名,咸南150名,咸北50名。
华侨矿场工人,主要是早年在美、日、英、德等国在朝鲜开设的矿场劳动的华侨
。后来这些矿全为日本帝国主义垄断。据统计,1918年9月末,朝鲜154个矿中,华侨
矿工为5135名,占总矿工人数的14.47%。另外,还有一些人,是日本侵华战争
期间从山东和朝鲜强抓的山东人和在朝鲜的山东华侨,被强迫投入到它在朝鲜的煤矿
、铁矿、金矿里做奴隶劳动。
有的华侨工人,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从山东骗募、强征来朝鲜修机场、铁路、
公路的。
三、华侨自由职业者
朝鲜在日本统治时,华侨在中、小学任教职员的较少,当时在朝鲜北部只有42名
。中医师、艺人的人数亦较少。日本投降后,1947年一次就调200名华侨青年进行培
训,充当教师。南部华侨中医中药业发展得较快,增加了许多中医师。
朝鲜四五万名华侨在朝鲜劳动党和政府领导下,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他们和朝鲜
人民共同劳动,建设新朝鲜。
朝鲜华侨社团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7年上半年,在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领导
下,成立了全国华侨联合会(简称华联会)总会和各道郡华联总会的分支机构。它是新
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华侨团体。
华联会总会常设机构为中央委员会,设正副委员长和组织、宣传、总务三个部。
各道华联会设委员长、指导员;市、郡(县)华联会设委员长,下设支部、小组。华联
会的任务是:在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联系侨众,动员教育华侨遵守并实施朝
鲜政府各项政策法令;以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相结合的精神热爱朝鲜;参加朝鲜的社
会主义建设;支援祖国的解放战争,宣传祖国的建设成绩;教育华侨团结友爱,促进
华侨同朝鲜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朝鲜华联会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华侨组织,其领导机构不是由侨众选举产生,而是
直接由中国驻朝机构或朝鲜劳动党委派干部组成的。1945年“八一五”后不久,苏联
红军司令部就成立了一个临时性的“华侨会”,推举刘得厚等3人办理华侨的一切事
务。华侨会建立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朝鲜劳动党委托中国驻朝办事处直接
领导;中朝建交后,由中国驻朝使馆直接领导。1958年交朝方领导后,朝方指定朝鲜
劳动党中央组织部统战科(相当于司局级)负责,直至中国“文化大革命”而中止。华
侨会的实际工作,由中国驻朝使馆负责指导。1983年5月,平壤市外事处委派新的委
员长赛宗恒、指导员贾广陆、副委员长安秉焕负责华侨会的工作。
朝鲜解放前,华侨中华会馆于1894年成立于汉城。在这之前已有汉城山东同乡会
、仁川山东同乡会和北邦会馆、南邦会馆、广东会馆等组织。1910年创立了“中华商
务总会”,其后改为“中华总商会”。
1930年,除汉城中华商会外,主要城市新义州、仁川、平壤、元山、镇南浦、釜
山、大丘、群山、木浦、城津(今金策)、清津、咸兴等都有商会组织。新义州商会还
在义州、楚山、江界、定州等处分别设事务所。据1936年统计,朝鲜全境共有华侨团
体31个,其中商会13个,会馆7个,商业组织5个,工会1个,农业会1个,慈善会1个
,帮会2个。除了南邦会馆、广东会馆外,其它社团组织的会员90%以上是山东籍的
华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