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岛长沙路的路北,坐落着一个顺利回迁的城中村——侨馨苑,它的前身就是华光村。作为青岛唯一的归侨村,现居住着56户150多人,其中海外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共100多人。这些侨民回国已近50年,第一代人多已逝世,现居此处的多属于是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居民。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打退美国帝国主义侵略军,收复了朝鲜土地。1953年,28名华侨从朝鲜回国来到青岛,政府在台柳路河西村南划出了一片土地给他们安家、生活。这些朝鲜归侨居住的村庄起初名叫华侨社,1956年成立农村农业合作社,又取名华光社。后来,又有一些从前苏联、印尼回国的华侨也被安排在这里,使华光社成为青岛一个年轻的村庄,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村庄。2007年,华光村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全村村民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全部签订了拆迁协议,并于2009彻底告别了低矮破旧、污水横流的老屋,搬进了华丽挺拔、宽敞明亮的新小区。作为市级两改项目中第一个,华光村正式定格为 “侨馨苑”。
华光村有许多历史名人,他们为新中国做出许多贡献,张景秋便是其中的一个。出生于黑龙江省的张景秋自小目睹了家园被日军扫荡的凄惨,立志参军,跟着抗日联军的队伍一起视死如归、奋勇杀敌。成长为铿锵玫瑰娘子军的张景秋护送两名伤员去苏联海参崴治疗休养,在苏联保卫战时经济困难,张景秋曾把一个月的工资捐给了苏联政府,为此得了斯大林奖章。由于错过了归国的时机,她在异国他乡一呆就是13年,并在这里与一名来自山东的抗日战士王希福喜结连理。抗战结束,二人归国以后又主动提出要回地方参加农业生产。经过中侨委联系,被安排到青岛。1964年4月起张景秋担任华光村妇女主任,直到退休,为华光村这一归侨聚集地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说明:青岛华光村的史料本人曾在网上转载过,此篇资料比较完整,本人编辑后再次转载,向青岛华光村的朝鲜华侨先辈们表达敬仰之意。
下图:青岛“华光村“”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