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066|回复: 19

1945-1953年间朝鲜华侨社会教育一瞥

[复制链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发表于 2012-3-14 15:2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    语:1995年12月6-7日,本人参加了辽宁省华侨历史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会议,会议期间,举办了辽宁省第二次华侨历史研讨会,会上,共研讨交流华侨历史资料12篇,其中朝鲜华侨历史史料3篇。18年过去了,重温这几篇史料,依然感到它具有重要的意义,毕竟它是当年朝鲜华侨历史的真实写照。为了更好的学习历史,展望朝鲜华侨教育事业的未来,本人现将原辽宁兵器工业职工大学刘东华同志撰写的《1945-1953年间朝鲜华侨社会教育一瞥---对抗美援朝教师的回忆》一文打字后在网上与大家交流。由于无法联系到刘东华同志,谨此,向这位长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并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辽宁省盘锦市平壤中高中63学级学生梁森培
                                                                                                                                      2012年3月14日
                                                                                       
                                                                       
                                                                    1945-1953年间朝鲜华侨社会教育一瞥
                                                                                                                                  ---对抗美援朝教师的回忆

         摘    要:战后朝鲜华侨社会的社会教育,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方向发展迅速。华侨中小学教育的恢复和发展,尤其在抗美援朝时期,得到了祖国的大力支援。所有这些华侨教育的先驱者和他们建立的丰功伟绩将在侨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1945年至1953年,是朝鲜社会政治、军事斗争形势剧烈变动的时期。作为出生在朝鲜,并在此期间于当地接受完五年制华侨小学和半年华侨中学教育的学生,我对当地华侨社会的教育状况葆有深刻印象。这一段热烈动荡而令人奋进的生活经历,使我久久不能忘怀。把那些如普罗米修斯一样的“播火者”,把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曙光洒进无数海外赤子的心田。那些父母般的老师们,在极端艰难危险的环境下,胼手胝足,呕心沥血,把一批华侨子女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40多年来,他们的光辉形象,一直激励着我,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工作。为了这段不应忘却的历史,也为了那些可敬的先驱们,谨凭不完整的回忆,记述下这段难忘岁月里的一鳞半爪,难免挂一漏万,还希望了解情况的诸位老师和同好不吝教正。
                                                                                                    (一)
         华侨旅居朝鲜的历史,在近代约盛于本世纪20-30年代。当时正值军阀混乱,民生凋蔽 ,北方诸省一部分贫苦农民和城市贫民,在颠沛流离中由“闯关东”进而越境、渡海,进入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逐渐形成以汉城、仁川、平壤、新义州等为主要居住地的华侨社团。但是,由于旧中国国力潺弱,华侨的社会地位与被殖民奴役的朝鲜人没有什么区别,华侨的生计朝不保夕。华侨维护自身社会经济权益的努力,以及华侨社区传统中华文化教育,得不到国内当局的保护和支持,几乎完全是依赖华侨社区自发组织和团结奋斗。
         1945年“8.15”光复以前,仅在汉城有一所规模不大的华侨中学,而华侨小学也只设置在华侨比较集中的市郡,为数不多,至于在华侨居住分散的地区,其子女无法读书。因此,无论在华侨老年还是青壮年华侨中文盲比例相当高。尽管如此,华侨心向祖国,钟情祖国文化的情节依然,只要当地有侨校,就是节衣缩食也要送子女上学,是大多数华侨的共识。由于历史的原因,当时的教育内容仅限于一般的文化知识,旧式“修身”和“总理遗瞩”,国民党“正统论”流毒很深。教学组织不正规,复式班十分普遍,教学质量不高。因此,在华侨社团,既使是成年人,对祖国的认同也仅限于朴素的同乡意识,对共产党不了解。
                                                                                                       (二)
        光复后,朝鲜建立了人民政权,华侨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在国内,党中央派遣大批干部战士进入东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朝鲜华侨。由于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利用朝鲜北方特殊有利的地理条件,同朝鲜当局合作支援前线。当时,以文士祯为总代表的我住朝经济代表团,通过民间贸易机构利民公司,在朝鲜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从被隔绝的大连(当时为苏联进驻)以及苏联、朝鲜、港澳等地,筹集了大量战备物资,转运到东北战场。祖国干部的到达,如一缕春风,使沉闷的华侨社会为之一振。许多华侨知识青年志愿参加工作,提供信息,担任翻译。为了团结教育华侨,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通过上述机构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
         首先,来自祖国的亲人,帮助华侨重建了自己的组织,改光复前有少数富商者宿领导的“华侨民会”为在党领导下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华侨联合会。一大批有朝气、能贯彻党的政策的优秀华侨代表人物进入华联会领导机构,使之成为有活力的、团结华侨的组织。第二,开展了热爱共产党、破除“国民党是正统”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举办各种不同社会成员、不同性别年龄华侨参加的学习班,宣讲社会发展史、党史,通过华侨自身地位在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和解放军真正代表人民,是海外华侨的中流砥柱。第三,恢复侨校,举办识字班,开展识字活动。我所在的咸北道罗津,光复前没有侨校,需乘火车到雄基(现称“先锋”)去读书。由于利民公司在罗津港的业务发展,华侨人数激增,便在当地成立一所小学,首任校长宋达(原名:宋殿元)先生。还组织各种形式的识字班,甚至许多妇女经过学习也能看懂《东北日报》、,能写信、记账了。第四,通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华侨的政治觉悟。在利民公司和平壤华侨联合会的指导下,平壤华侨中学组成巡回演出团,在春节期间到各地慰问,演出了多幕话剧《血债》、歌剧《血泪仇》、《兄妹开荒》等革命剧目,在小学里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天》、《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一改以往春节只是几个流浪艺人唱大戏(旧京剧)、孩子们听不懂、没歌唱的局面,使华侨端正了对土改的认识,精神面貌为之改观。第五,在小学成立儿童团,配合华联会开展查禁鸦片、赌博和取缔反动会门道等活动。通过夜查、开“斗争会”,震慑了少数吸毒不改的人,虽然斗争方式有些过火,但对禁绝旧社会这一陋习、改善华侨形象方面起了一定作用。第六,对华侨生产生活进行扶植和帮助,战后,当地经济不景气,华侨在就业、经商、农耕等生产活动中遇到许多困难,利民公司急华侨之所急,协助华侨联络国内合作伙伴、提供咨询信息、组织货源运输,使华侨的生计得到基本保证,收到华侨的广泛赞誉。
        尽管利民公司在朝活动时间不长,主要在1947-1948年约两年左右,但是,这是朝鲜华侨社会政治生活的重大转折,是我党执行正确的华侨政策、开展华侨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典范。广大华侨的政治态度实现了脱胎换骨的转变,觉悟空前提高,积极行动,踊跃捐款,支援祖国解放战争,一些华侨青年奔赴前线,随军参加了革命。在祖国政府和党的亲切关怀下,组织有为青年回国升学深造,这些人毕业后,除一部分参加祖国建设外,大部分重返当地,回归华侨社会,献身华侨子女的教育工作。
                                                                                                         (三)
        朝鲜华侨配合利民公司在朝活动结束不久,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此时,华联会在朝鲜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已能完全独立开展工作。朝鲜华侨为了欢送当地侨领、华侨总会委员长赵令德先生代表朝鲜华侨进京出席第一届新政协会议,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向新中国献礼活动。当时,广东、西藏等地尚未解放,支前仍然是献礼中的主要内容。广大华侨以力所能及的财力、物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学校也掀起向毛主席写致敬信,给解放军写慰问信、送慰问品、献旗的热潮。在祝贺新中国成立的喜庆日子里,华联会和学校组织了大规模的文艺演出、联欢等活动,尽情歌舞,通宵达旦,充分表达了华侨扬眉吐气、盼望祖国日益强大的愿望。
        然而,1950年6月爆发了朝鲜战争。我当时正就读四年级,被迫辍学了。我们虽然地处后方,但也要经常躲空袭,学校停课达一年之久。直到志愿军入朝、战局扭转之后,大约在1951年春,祖国派遣一批青年教师参加抗美援朝,分配到我所在的罗津中国人小学的有大连师范学校毕业的胡建玉、杨奇等。在校长彭成文先生、李树英女士的带领下,这些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师范生,和当地教师一道,共同备课,编写教材,使学校很快复课。他们当时不过十七八岁,朝气蓬勃,善歌善舞,以风趣生动、字正腔园的普通话,在课堂内外为我们营造了浓烈的“五爱”精神氛围,使我们这些蒙昧少年有如进入智慧的百花园,深深受到沐浴着祖国阳光的温暖和幸福。胡连玉老师为我们朗诵意大利著名教育小说《爱的教育》书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思想、父子感情和师生友情曾使我们每个人感动不己。老师们看到我们没有课外书看,就向国内写信求援,如同今天的“希望工程”一样,一本本有国内小朋友捐赠的《好孩子》等儿童期刊、《鸡毛信》等小人书以及各种课外读物,成箱地飞越国境,送到我们手中,成为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
         正是由于祖国及时支援了朝鲜华侨教育事业,我们罗津中国人小学第一届毕业生才得以在1952年7月完成学业,结束了动荡的小学时代。我们永远铭记这些给了我们新中国新社会启蒙教育和许多甜美回忆的老师们。
                                                                                                   (四)
          1952年8月,清津中国人中学成立,这是咸北道第一所华侨中学,由华侨教育家林福春先生任校长,教师以国内派遣为主,少量从当地优秀小学教师中遴选。尽管我在校时间不足半年,这所学校独立存在的时间也不长,但它给我留下的记忆却是难忘的。
         这是我第一次远离父母去外地寄宿读书,当时只有14岁。学校开始设在市内一间平房里,我们则分散住在华侨家中。当时战争已经进行了2年多,衣食匮乏。但能有书读,,尤其是小学刚毕业能立即跨入中学校门,比起那些失学的小伙伴来,我们已经是很幸运的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拿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虽然这所学校仅有一个不到50人的初一年级教学班,,难以称得上是一所正规学校,但在这个集体里却洋溢着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精神。大家虽然来自不同地方,年龄相差很大,家境不一,师生却团结的像一个人。在生活上,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得到姐妹般的关怀和帮助。在学习上,那些比我们年长不到八九岁的老师们,简直是我们心目中的圣人一般。他们都是国内著名大学的高才生,知识渊博,教学严谨,思维活跃,严于律己。他们中有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王建智(后任校长),燕京大学教育系的蔡齐(女),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高洁文等。他们不顾敌机骚扰,不分白天黑夜,忘我地投入到开创华侨中学教育的工作中来。他们坚定乐观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入浅出的耐心讲解,苦口婆心的尊尊教诲,亲密无间的师生友情,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都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在我们身上焕发出爱国思乡和追求知识、渴望成才的强烈愿望。如果说,从小学老师那里吸允到智慧乳汁如江河奔涌,滋润了我们饥渴的心田的话,那么,从中学这些老师身上所得到的教益则如大海般深远,为每个在困境中搏击的学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后来,在敌机空袭频繁加剧的情况下,为了师生的安全,学校决定迁到郊外。当地华联会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老师带领我们在一个山坳里自力更生,白手起家,重新建校。王校长身现士卒,每天背着一个黄书包,第一个赶到工地,蔡齐老师以她那娇弱的身躯,不让须眉,和男同志一样,扛木料、脱土坯…。当我们坐在自己亲手建起的简陋教室里上课时,那种高兴劲真是难以形容。
        不久,寒假到了。由于1953年5月我随当地最后一批难侨归国,便结束了这一段生活经历,开始了在祖国怀抱里的继续学习。而清津的华侨中学后来并入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
       说明:资料来源于“辽宁省华侨历史学会第二次侨史研讨会”会议材料。

      下图为1995年12月参加辽宁省华侨历史学会第二次会员会议的代表合影照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91

回帖

30

积分

骑士

积分
30
发表于 2012-3-15 05: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您的按语和刘东华老师的文章很感慨,它再现了那一段尘封的历史。我健在的母亲也是那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光复后在新义州成立了党领导的华联会,我母亲是当时华联会妇女代表。还成立了第一个女学员的识字班并担任老师。《识字班成立时的合影还在》。后来当时的华侨青年又投入到支援解放战争的运动中,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一份力量;。
网上好久未见甚念、[s: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主题

3046

回帖

700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002
发表于 2012-3-15 07:4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料感人催人泪下,传承弘扬朝鲜华侨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神圣使命。
粱森培同学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s:141] [s:141] [s:143] [s:143] [s:142] [s: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10:4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毓萍兄帖子:凭您的人品、文品和综合素养,看得出您的母亲是一位具有中国女性传统美德的长辈,值得我们做晚辈的学习和敬仰!也恭贺您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好母亲!
        丹东的春色很美吧,祝您和嫂夫人春意更浓!谢谢!
         [s: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11:0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贤淑学姐帖子:闲暇之余,在家里找出了几份1995年12月参加“辽宁省华侨历史学会会员会议”时的史料,感觉不错,内容翔实、感染力很强,史料撰写的水平也很高,是朝鲜华侨历史的一篇好教材,非常值得我学习。非常感谢长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食粮!
        值此,也向您表示谢意!并对您长期关心和爱护“华侨网”建设的执着精神表示钦佩!
     [s:143] [s:143] [s: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91

回帖

30

积分

骑士

积分
30
发表于 2012-3-15 11:2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奖了。光复前后是国家的苦难和党的引导影响了一批热血青年。
不知别人,你发表的许多材料我都看好多遍。受益匪浅。希望你能到丹东来一叙。[s: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19

主题

5184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5114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13: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毓萍兄贴子:您老母亲的经历确实值得晚辈们可敬!在四十年代作为热血华侨女青年,献身华侨妇女工作和教育事业,确实不简单!朝鲜华侨女性中可能为数不多!
        我在丹东如同您一样的好朋友、同乡、同学、亲戚有多位,争取机会去丹东吧!如方便的话,请将您的QQ号告我。谢谢您!代致嫂夫人好!
        [s: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491

回帖

30

积分

骑士

积分
30
发表于 2012-3-15 18: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1060456663.天高云淡。祝您快乐。[s:143] [s:143] [s: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2298

回帖

5611

积分

风云使者

积分
5611
发表于 2012-3-15 18: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主梁森培:
     看了你转載的刘东华侨友的文章,使我想起了童年時期的往事,文中提到的彭成文,林福春,王建智,高洁文老师帶领我们建校舍,传授知识,及引领我们躜防空洞的场景记忆犹新.由于祖国对海外游子的关心,才使我们以后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材.在此对赴朝的老师们再次致以崇高的敬礼,
       谢谢森培学弟转載了那么夛的好资料,写出了很夛好文章,受益匪浅.[s:143] [s:1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147

回帖

12

积分

侠客

积分
12
发表于 2012-3-15 22: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朝鲜华侨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先驱者和抗美援朝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s:143][s:143][s:143][s:143][s:143][s:14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朝鲜华侨网上联谊会

GMT+8, 2025-8-28 05:41 , Processed in 0.04561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