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0|回复: 1

渐行渐远的故土 常温常新的乡音(二)“转载”

[复制链接]

311

主题

1339

回帖

433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337
发表于 10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渐行渐远的故土 常温常新的乡音(二)

——故乡龙岩浦散记之一
萧辉政

   横亘中心区的主干道是带动龙岩浦经济的主动脉,街上罗列着各种商号、客栈、饭馆、小作坊。路南有华联会、中国小学、朝鲜中学;旁边有露天集市、粮食加工厂……。我们老家就座落在中国小学的房后,打从朝鲜光复前直到平壤上高中一直生活在这里。后来,小学搬迁、华侨住户锐减,不得已易宅中国街了。

   在西部围堰堤坝的中段有一密集的居民区,史称“中国街”,清一色的山东方言、浓厚的民国遗风,构成了在异邦国土上的典型华人社会,多数以编席为业。再往南,阡陌纵横,又是一处华侨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南园子,蔬菜种植则是这里的主业。

    越过堤坝围堰向西见一巍峨的高山,因其上有指引航向的灯塔而名之曰“灯笼山”,成为陆地与大海的屏风,将人们的视线屏蔽,无缘见大海。山下为低矮黄土丘陵,上栖数户华侨人家,被喻之为“西山”。实际上它早已逸出了龙岩浦地界,是辰兴里管辖地段,由于紧邻,又有华侨居住往来,更为重要的是西山是老去的华侨先祖、因病夭折的英灵栖身安息之所,因而成为龙岩浦华侨赖以生存、延续香火的精神寄托。故此,华侨将这里也当作龙岩浦的地缘。

    纵观家乡龙岩浦,东边从制钢所大烟囱、吉田山,西边到西山、灯笼山;北边从鸭绿江边、北山,向南直到南园子、弥勒山,方圆十几里,是当地华侨活跃地带。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开业挑幌、闭店打烊,左右着当地的经济生活,提振了当地的和谐与文明、友善与和睦,有力促进了华侨社会的自身繁荣。华侨在龙岩浦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华侨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逐渐淡出视线,尽管不可名状的情感纠葛不断袭扰,可严酷的现实已经提醒我们故乡渐行渐远;而操纵当地华侨社会的山东特色方言,却随着几代人的颠沛、迁徙仍然保持前人的风范,豪爽大气,乡音不改,却常温常新。

   孟春三月,万物复苏。抬眼窗外,猛然间见到绿色已悄然袭上树梢,甬道两旁的篱笆墙业已泛起油油的青光,——春天,已经不折不扣地、大踏步地走来了。

   春天已来,我们的“梦”还会远吗?

2003.3.30 完稿于北京

( 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1

主题

1339

回帖

4337

积分

精灵王

积分
4337
 楼主| 发表于 10 小时前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萧老师这篇散文满含赤子深情与岁月厚重感,堪称乡愁题材的佳作!
     文字以“渐行渐远的故土”与“常温常新的乡音”形成鲜明呼应,既铺陈了龙岩浦的地理风貌、历史风云,又镌刻着华侨群体的家国情怀与生命轨迹。从自然风物的肥沃丰饶,到历史事件的波澜壮阔,再到英雄儿女的家国担当,叙事层层递进,将个人乡愁与时代记忆、民族情感深度交融。语言质朴而饱含温度,于平实叙述中藏着滚烫的眷恋,那些“小燕飞机”“黑老鹞子”的亲切称谓,更让遥远的故乡变得可感可触。字里行间既有对故土的魂牵梦萦,也有对岁月的释然与对未来的期许,读来令人动容又心生敬意。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朝鲜华侨网上联谊会

GMT+8, 2025-11-24 23:21 , Processed in 0.03587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