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历可以分三个部分来回忆,1)在朝鲜,17年,2)回国后,22年,3)出国到日本至今.
先回忆一下在朝鲜的这一段吧,
我是1950年出生在朝鲜咸境北道吉州郡,从我记事起我的家就在明川郡黄古里,我的父亲是以照相生意来维持生活的,记得当时我父亲在明川邑开了一家照相馆,身边收了四个徒弟(赵文祥,郑铭志,郑子源,孙华金),由于大家的努力生意做的还是不错,后来在明川邑盖了个大房,我们家就搬过去了,再加上我父亲的四个徒弟大家在一起生活的特别开心,之后朝鲜的改革就把我父亲经营的照相馆就改编成公私和营的阶段,也随着慢慢的长大, 我开始上小学了,可是明川没有中国人小学校,只好就近的(吉州郡)去上学,记得每天走去回来我都累的饭都不想吃了,早晨去时还能走的动,回来时真的是走不动了,记得当时和我一起上学的明川的同学,(孙其祥,张月莲,楚文英等,,)放学回来时,我由姐姐(孙国琴)背着,孙其祥由他姐姐(孙其珍和哥哥孙其禾)轮班背,张月莲由她的哥哥(张庆祥)背,楚文英由她表姐(龚莲芳)负债,1年级时就是这么艰苦的在求学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明川就设立了中国人小学校,校址设在中国人比较集中的黄古里,第一任校长姓王(名字记不起来了),教员;也是校长的爱人,李艳芳,虽然我每天都要从邑走到黄古里,可是总比去吉州郡近的多了,后来我们的王校长上了大学,又调来一位姓贾的校长,63年我小学毕业,进了清津中国人中学校,当年我们是分七个班,1,2,3,4是男孩班,5,6,7是女孩班,我在1年3班,当时的班主任老师是,王忠宏老师,也担任我们的物理老师,到了下学期班主任有些调整,我的班主任老师是汪寿玺老师,一直到毕业,一年级,二年级都是男班及女班(二年级时只有四个班),到了三年级时人数只有三个班了,就变成了男女混合班了,在我上中学时我的家由于一点原因就搬到了吉州去了,66年初中毕业后大多数同学都去了平让高中,因当时家庭的情况我就选择了上当地的工业学校,67年中朝关系已经到了非常紧张的局势,当时我姐姐,姐夫和他的同学李玉良等,,,,,,,,2月份已经成功的回到了祖国,这就换起了我们全家回国的愿望,在我父亲朋友的帮助下,我们全家也与67年3月1日成功的从惠宁过江(只身空空)到了祖国的口岸,三合村,,,,,,因我们没有行李,当晚就坐汽车到了龙井接待站,,,,,,,,,,
后记;后来听说,赵文祥在内蒙古通辽市(已去世),郑铭志就是我们的新会员,郑本源的父亲也是我姐夫的叔叔,80岁的高龄健在,前几天我还通过电话,郑子源是我姐夫的大哥(已去世),孙华金是咱们的会员孙怡香的父亲(已去世), |